嵇錫貴口述史——傳道授業為傳承
2015/11/7 16:24:59
陶瓷藝術是我一生鐘愛的事業,我在其中找到了個人的定位與價值,同時也找到了我人生的專業伴侶。今年我已經73歲了,按古人的說法,人到七十古來稀,而我始終覺得自己充滿了激情,在這幾年,好像有很多要做的事,以及將來必須要去做的事。我經常自問,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事要去做?我想大概是因為我們處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政府對民族文化的重視需要我們承擔起社會的使命:一是社會對我們的要求,二是自己要擔當的責任。
杭州西溪貴山窯陶瓷藝術館外景
2011年同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我的丈夫郭琳山離世后,我一直有個心思放不下。回顧這么多年,我與他基本都在研究所工作,無論在江西景德鎮還是浙江杭州,無論發生過怎樣的社會變化,我們都從未放棄過自己的專業,專心從事自己的藝術創作。多年來,我們都非常珍視自己的作品,尤其是在我們退休后的近十年時間里,多年的積累與輕松的心態,讓我們的創作熱情噴薄而出,燒制出了大量高質量的陶瓷作品,這也是我們畢生的成果。因此,在琳山走后,我不想讓這些成果流失。同時,我與琳山的專業發展與國家的多年培養是分不開的,我想著應該反饋社會。我把自己的心愿告訴女兒們,她們都很支持,并開始籌劃設立陶瓷藝術館和陶瓷傳習所,在這個過程中得到許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我們的工作進展得很順利,最終,藝術館在美麗的西溪國家濕地公園落戶。2013年5月16日,杭州西溪貴山窯陶瓷藝術館掛牌開館這天,我很激動。這是一個專業的陶瓷藝術館,在這里我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陳列出來,與大家分享我們的創作成果。其實藝術館的意義并不僅是展示我們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個傳播陶瓷文化的空間,也是同行相互交流的場所。開館之后,我盡量推出各種主題的陶瓷藝術展覽,舉辦系列活動,希望大家懂得欣賞陶瓷,品鑒藝術,這才是更有意義的事。只是在設立陶瓷藝術館之前,我還沒有想到這些因素,當藝術館開館后,我才意識到,藝術館的設立,會生發出很多事務性的工作,對于只懂從事陶瓷藝術創作的我來說,這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況且,我已到了這樣的年齡。好在自己有做好的信念,反倒沒有什么負擔,也很充實。
2012年杭州市文化創意產業辦公室出臺了一個政策,杭州的5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每人可以帶5名徒弟,徒弟的工資由政府資助。在這年,杭州市文創辦向全國發布信息,招收徒弟,當時有70多位考生投報我的專業。杭州市文創辦在學徒的選拔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條件,考生們參加了各項考試后,經過選拔,我確定了5位徒弟,他們畢業于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等院校,在校四年的本科學習已讓他們具備了一定的專業基礎。拜師的儀式舉辦得很隆重,我作為大師代表上臺發言。我正式帶徒后,就把很多精力放在學生的傳習上,為他們制定了學習計劃,要求他們每周畫寫生稿和設計圖,在工作室里有一面墻,專門給他們貼繪畫的手稿,可以相互比較,相互交流,這樣有利于學生們的提高。當然,對于技藝的訓練,我的要求比較嚴格,保證一定時間的實踐創作。
杭州西溪貴山窯陶瓷藝術館館內場景
我為自己也制訂了相應的計劃,帶徒傳承技藝,研究創作越窯青瓷。作為越窯青瓷燒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我希望在繼承傳統中發展越窯青瓷。越窯青瓷是我國著名的陶瓷品種,其工藝與裝飾風格對東亞地區的陶瓷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如何在繼承的基礎上,推動越窯青瓷的發展,這是值得我們探索的工作。浙江的越窯青瓷制品以仿古瓷居多,但我總在思考,繼承傳統沒有問題,最終還是要推動這一陶瓷藝術品種進入當代人的生活。仿照越窯青瓷鼎盛時期的風格,那是唐代人的審美趣味,而在近千年后的今天,這種格調是否還符合現代的審美趨勢?我認為工藝家的責任是既要繼承傳統,又要為當代服務。對于傳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