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錫貴藝術成就評述——高深功力繪瓷藝
2015/12/1 18:15:47
嵇錫貴認為自己對于彩繪的熱愛,有種超乎尋常的情結,那是天性使然,她熱愛所有美的事物,彩繪實現了她對美的向往。正是對于創作美的渴求,促使她在釉上彩繪中展現自己的才華。虛心與好學幫助她一步步完善專業水平,嵇錫貴的彩繪技藝便是在這樣的狀態下培養出來的。1983年,全國日用細瓷茶咖具同行業質量評比中,她的作品粉彩蓋杯《花卉》獲優勝產品獎;同年,全國陳設瓷同行業質量評比中,黑地綠彩小碗《牡丹圖案》獲優勝產品獎。她好學鉆研的特性,讓她的技藝之路更為寬廣,正是因為沒有程式化的框框的約束,她可以更好地發揮她的繪畫天分。
1983年作品黑地綠彩小碗《牡丹圖案》
嵇錫貴認為學習傳統,是掌握陶瓷彩繪技藝的基礎。諸多的陶瓷彩繪手法是根據材料、審美等因素的變化產生并發展起來的。彩繪瓷器除了青花和釉下彩,幾乎都是在瓷胎上進行彩繪,故又稱為釉上彩繪,再進行第二次的低溫燒制。這種在成瓷后進行加工裝飾的工藝,可以繪制出極其精細而工整的畫面,并且燒造相對穩定。在中國陶瓷史上,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個朝代,是釉上彩繪瓷極為發達的時期,這個階段對御用瓷的要求是“龍鳳花草,要各肖其形容,五彩玲瓏,務極其華麗”。這些文字的闡述,代表了一種審美的傾向,這一時期對于精美、瑰麗、纖細、絢爛的追求,使陶瓷的裝飾極盡繁縟奢華。瓷上的彩繪迎合了這種藝術趣味,帶著濃郁裝飾性的手法,被稱為中國的“洛可可”式的藝術風格。精美的工藝似乎達到了一種極限,工巧的技藝與華麗的裝飾,的確讓人有種驚艷之感。《陶說》里寫道,瓷器的紋飾來源于四個方面,一是錦緞,二是寫生,三是仿古,四是洋彩。因此,中國陶瓷彩繪繼承傳統的同時還受西方繪畫的影響,這是陶瓷史上一個多彩的時期。
由于著重于畫面的描繪,清代開始許多的畫壇名家參與了瓷畫的設計,比如民間流傳的宮廷畫師郎世寧以及在清代的官窯里會集的一大批藝高絕倫的畫匠,專門臨畫名家的作品。此外,由于清初局勢的變更,一些民間畫家淪為工匠,也為瓷器彩繪帶來更多風格的繪畫技法。“康熙彩畫手精妙,官窯人物以《耕織圖》為最佳,其余龍、鳳、番蓮之屬,規矩準繩,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貨之奇詭者。蓋客貨所畫,多系怪獸老樹,用筆敢于恣肆。”從《陶雅》的這段評說中,可以知道,官窯與民窯畫風的區別以及服務于各個階層的不同要求。
當中國繪畫與瓷器工藝密切地聯系在一起,陶瓷就形成了集瓷藝與畫工為一體的生產特性,吸了畫家的參與。一方面瓷業的興旺為畫家提供了創造機會;另一方面畫瓷畫是一個較好的謀生手段。這種自由而感性化的瓷上彩繪更為人性,畫者尋到了自己的語言,觀者得到了美的感受,于是,雙方產生了共鳴,其價值也由此而體現。自民國以后,江西周邊省份的畫家,如安徽畫家金品卿、王少維,浙江畫家田鶴仙等,紛紛來到景德鎮。他們把中國繪畫技法融于瓷器的繪制中,同時也把文人的意識理念帶入進來,提倡瓷器彩繪形式的改良,并且得到許多藝人的擁護,影響極為深遠。這些以畫為本的藝術家,不限于拘謹的宮廷瓷藝的精細、工整、匠氣的特性,而注重表現藝術自身的意趣,以及恬淡而富有境界的文人氣。由于受傳統的中國文化的影響,這種清新而儒雅的瓷器畫風,迎合了主流社會階層的喜好,并且漸漸主宰了當時陶瓷彩繪的趨勢。在民國時期,景德鎮王琦、汪野亭、鄧碧珊、程意亭、何許人、王大凡、畢伯濤、劉雨岑等人組織了名為“月圓會”的社團,后人稱之為“珠山八友”,他們代表了景德鎮瓷器彩繪文人畫派的勢力。當年“珠山八友”曾在珠山下吟詩揮毫,以抒胸中之逸氣。他們力求以中國繪畫的手法結合粉彩繪瓷技藝,追尋有精神境界的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