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錫貴藝術成就評述——傾注心力為翠色
2015/12/7 11:25:11
嵇錫貴在指導學生陶瓷裝飾設計
浙江是我國最早燒造成熟青瓷的區域,其中越窯和龍泉窯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越窯是最早燒造青瓷的名窯。“越窯”之名,最早見于唐代,較準確的說法是盛于中唐以后。《新唐書·地理志》載:“越州會稽郡中都督府,土貢……瓷器。”越窯青瓷的材質與工藝,頗受唐代文人墨客的青睞,對于越窯的贊譽,歷史上留下了許多溢美詩句。如“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茶新換越甌”等。真正流傳甚廣,詳細介紹越窯青瓷的文章莫過于陸羽的《茶經》,作者從飲茶品瓷的角度,對中國唐代幾大窯場的瓷器進行類比,描述越窯青瓷釉色的質感之美。
越窯繁盛時亦被稱作“貢窯”和“秘色窯”,燒造工藝發展迅速,促進了越窯青瓷的發展。唐代詩人皮日休的“邢客與越人,皆能造茲器;圓似月魂墮,輕如云魄起”及陸龜蒙的“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反映當時越窯青瓷制作工藝的高超。越窯在同時代的窯場里,無論是制瓷工藝,還是品類產量,都更勝一籌。越窯成熟的制瓷工藝與規模也為其發展奠定了基礎,在唐代形成了以江南越窯為主的青瓷體系,它與中原邢窯為主的白瓷體系并駕齊驅,確立了中國唐代“南青北白”的陶瓷生產局面。
越窯青瓷自東漢以后燒制工藝不斷地發展,胎釉結合極為致密,瓷質的質感光潔細膩。尤其到了中唐晚期,瓷器裝燒工藝運用了匣缽,改變明火迭燒的種種缺陷,不僅大大地提高了瓷器的產量,而且使釉面呈色較為穩定。這時期的窯工已擁有豐富的燒造經驗,改良窯爐工藝,并且嫻熟地控制窯爐的燒造氣氛,使窯溫控制在1100℃左右,這樣釉色的著色劑——氧化鐵能得到很好的還原。青瓷的釉料都是石灰釉,由石灰石與瓷土配成,以氧化鐵為主要著色劑,以氧化鈣為主要助熔劑。越窯的青釉氧化鐵含量在2%一3%,在還原氣氛中呈現出較深的青色,氧化鈣的含量為18%左右,由于氧化鈣的含量偏高,在高溫燒制中,釉水的流動性大,釉層相對較薄。越窯青瓷施釉是采用浸釉的方式,燒制后釉面平整光潔,玻璃質強,因此,釉面似“冰”般晶瑩,透明而有光澤,釉色覆在胎體間,瑩潤中有動感,似乎就是一汪蕩漾的春水,隱隱地泛著含蓄的青色,透著靜謐的美感。這種釉色在五代發展得最為成熟,即所謂的“秘色瓷”,是在特定的時代、特定的歷史環境中造就出來的。
從出土的越窯“秘色瓷”中看到,其胎質細膩堅固,大多呈青灰色。釉色均勻滋潤,釉層沒有氣泡,為半透明狀,色彩以青綠為主,已從以往越窯青中泛黃的不成熟的還原色,進步到較穩定的還原色——青灰色,這一釉色的改變較兩晉時期無疑是一大進步。“秘色瓷”灰綠色的調子,雅致而柔和,使人聯想起江南春天里帶有淡淡清香的艾草,故而,在民間又稱其為“艾色”。可以判斷,當時能燒造出如此細膩的釉色,其釉料的選擇、陳腐、淘洗、碾磨等都是不惜工本的。
歷史上文人墨客對越窯釉色的溢美之詞,足以讓后人產生無盡的聯想。由于文人視品玩越窯青瓷為雅事,因此這也為它的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釉色是最為重要的裝飾手法,制瓷工匠們把釉色優劣作為衡量產品好壞的重要標準。工匠們依賴豐富的經驗,配制出燒制穩定性高的釉料,并改進施釉的方式,使胎體上釉而厚薄均勻一致。因燒制時又采用了匣缽,釉面在燒制過程中得到較好的保護,再加上能熟練地控制窯爐的溫度,釉色得到較好的還原,所以,越窯青瓷的色釉呈色均勻光潔,燒造出極佳的釉色效果。
越窯青瓷在北宋之后就逐漸式微,在此之后,民間作坊維系著青瓷的燒造,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