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全集·郭琳山卷——文靜少年有天分
2017/9/25 17:22:11
郭琳山出生于知識分子家庭。1920年其父郭頌銘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走出浙江臺州臨海的小鄉村,遠渡重洋赴法國勤工儉學,入法國蒙波利埃農業專科學校學習蠶桑專業。1925年回國后參與籌建國立第三中山大學勞農學院(1928年改為國立浙江大學農學院)。1934年在南京創建東流農場,從事農桑的研究和生產。新中國成立后,先后擔任浙江省農業廳蠶業改進所副所長、浙江省蠶種公司經理,是我國蠶桑生產和研究的先驅者。母親也曾學習蠶桑專業,他們非常重視孩子們的教育,不僅要求自己的孩子們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且幫助家鄉辦學堂,辦農業學校。在他們那一輩知識分子心中秉承一個強國的理想,認為教育和科技可以讓國家得以繁盛。
講述者:郭行平(郭琳山大姐)
琳山生于1939年2月,正值抗日戰爭風火年代我們全家從南京逃難到湖南。因父親的桐鄉及留法好友朱洗伯伯,在浙江臨海西鄉創辦琳山學校,該校設有小學、中學及農校,于足他邀請我父親去任教。我們就住在學校里,在那里母親生下琳山。當時沒有正規的醫院和婦產科醫生,是朱伯伯親自接生的,為了紀念他故取名郭琳山。母親生他后身體不好,常為躲避日本飛機轟炸,四處遷移,生衍不安定而奶水缺乏,只好由奶媽喂養。奶媽帶了兩三年,十分寵愛他,總是挑最好的東西給他吃穿。琳山幼時眉清目秀,十分乖巧,很討人喜愛,是兄弟姐妹中的佼佼者。
他的膽子比較小,特別害怕廟宇中的四大金剛。我老家浙江臨海康谷村里有一所小學,是設在廟宇中,進入學校必須經過四大金剛的大殿,為此,5歲的琳山已到快上學的年齡,他還不敢靠近學校。
琳山自幼顯示出美術的天賦,開始是用石筆在石板上畫人、動物、房子,以后在紙上用彩色蠟筆畫,常會通過自己的想象來畫圖。有一次他看見工人在電線桿頂端工作十分危險,又擔心他下不來,就畫了一張工人在上而干活,電線桿自下而上有一個個木塊作臺階,地上有個小孩張開雙臂仰視桿頂。他在想象中保護這個人,恐怕他掉下來。琳山對任何事物的觀察都很仔細,從他各個時期的作品中都可以反映出來,作品中還有他年幼時鄉村的印象,如早期坐在水牛背上戴著銀項圈的牧童,以及后來的一系列得種姿態的小頑童,這些作品將我們帶回童年時代的記憶。
郭琳山5歲時與兄弟姐妹合影(左二為郭琳山)
少年時期的琳山也愛好釣魚。那時我們家住在杭州湖濱路,后門弄堂直通西湖,并有一個木頭做的小碼頭,那是他經常去的地方。每次他都可以釣到魚,讓我們羨慕不已。記得剛開始的州候,網漁具是他自己做的,只能釣上一些小魚,后來也可以釣到大魚作為餐中佳肴了。
琳山十分孝順父母親,他在小學、中學的成績都很好,但因種種原因,沒有被理想的大學錄取。他擔心父母難受,因此樂觀地面對下鄉、進廠當工人,同時他也未放棄繪畫,總是與朋友一起到處寫生畫畫,學習提高美術的理論和實踐。1959年父親去世后,他更是發奮學習,考上了上海同濟大學來報答父親的期望。
講述者:郭英英(郭琳山二姐)
琳山小時候長得嫩白細長,文靜而聽活,從不和其他孩子吵鬧、打架,所以很受大人們的喜歡,甚至寵愛,大約在五歲,有人還愿意認他做干兒子。
他八歲左右,從浙江臨海鄉下由父親帶到杭州讀書,仍然文靜聽話。他自小就酷愛繪畫,經常跪在凳子上畫上半天,一動也不動地畫了一張又一張,而且幾乎每天都要畫,畫的內容基本上是人和佛,還有些連環畫。自己對自己說話。那時的畫也只有他自己懂,有時我問他畫什么,他就會將那一幅幅的故事講給我聽。這些繪畫的內容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因為這些都是他精心編撰出來的,沒有什么地方可以參照,那時他還沒有一本圖畫書。童年的琳山就有了別人沒有的持久性和韌性,想象力和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