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全集·郭琳山卷——志同道合手足情
2017/10/3 16:44:00
講述者:王云林(郭琳山摯友)
我和琳山在一起的時間很長,比他長一歲,從認識他到大學畢業已經有十年的時問。我記得認識琳山是在杭州青年中學高復班,我們同在補習,琳山很聰明,他學習成績很好,是杭一中畢業的,十七歲高中畢業。大概他沒有考到理想的學校,就去復讀,我當時高中還沒有畢業,我們同在高復班補習文化課。我是學習美術專業,師從浙江美術學院王德威教授;琳山也很愛好美術,于是我們興趣相投。他是杭一中的美術興趣小組成員,雖然沒有接受正規的訓練,但很有天賦,琳山年輕的時候很靦腆,很英俊。我們在一起寫詩畫畫,由于經常參與杭州團省委的活動,當時在杭州還小有名氣,我們還被稱為“杭城二少年”。那時我們青春年少,意氣風發,彼此相互欣賞。琳山的媽媽很喜歡我,把我當作自己的孩子。我從小父母親不在身邊,比較孤獨,而我在琳山家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于是我也很喜歡去琳山家里。
我們倆在一起爬城隍山,寫生畫畫,那段時間大約在1957至1958年,大概兩年時間。那時我倆常給報社投稿,登載詩畫作品,報社按規定會給稿費。我們也給劇院畫海報,給劇場畫布景,還會有一點報酬。雖然有機會賺點工資,但也常常因我們太年輕,會被人欺侮。記得有一年,杭州冬天非常寒冷,團省委讓我們去為杭州天然越劇團畫布景,當時劇團催得很緊,我們就很努力地干活。由于條件很艱苦,我們每天畫畫的手都長滿了凍瘡,加之天氣非常寒冷,手背上的凍瘡都開裂了,常常痛得難受。劇團的布景畫好以后,他們很滿意,可能那時劇團也很清苦,沒有多余的錢付給我們報酬,于是想賴掉我們的工錢,劇團的管理人欺負我們年輕,找人把我們趕走。我倆也很無助,也很無奈,只得很委屈地回家。之后我很不服氣,決定要出這口氣,討回我們的報酬,我從杰克•倫敦筆下的人物“馬丁•依頓”對付出版商的方法中取得靈感。我打聽到劇團要售票演出,就拉上琳山,在劇團開鑼演出的當天堵在售票窗口要討回我們的工錢這一招很管用,劇團的劇務怕出事,影響演出的售票,只得答應先支付一部分。我們總算討回了兩個月努力工作的報酬,雖然只拿到一百多元錢的部分工資,但我們看到那家劇團實在太窮,因此,我倆決定不再追討另一部分工錢,主動放棄了余款。在那時候我們兩個青年人靠自己的能力,能賺到百余元工資還真是不簡單。我們拿到錢后首先就想到自己的母親,各自給母親買了一件衣服,剩余的錢全部上交補貼家用。辛苦工作了幾個月,我們只留給自己兩元錢,難得上了一次館子,兄弟倆為了自己的勞動成果犒勞自己,也是慶祝我們這次小小的收獲。琳山比較細膩,而我是大咧咧的個性,因此我們的性格可以互補。琳山經常跟著我,給單位畫宣傳畫,我們在一起共患難的情景,至今我還歷歷在目。
我1957年參加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前身)的高考,因為眼睛不好,兩只眼睛視力差距很大,沒有通過體檢這個環節,當州我心里很苦悶,到浙江臺州的三門,在海邊生活了11月,因為出海,遇上海浪,找的兩條肋骨骨折,才回到杭州。我從海邊帶來的一擔海魚,直接就挑到琳山家,當時,琳山不在,是郭伯母和幾個妹妹把魚洗好腌制起來。琳山聽說我回到杭州,他來看我并帶來浙江美院招生的信息,我說自己視力不好,還是會影響考試的。琳山對我說,視力表是可以背的,上面的字符大都是有規律的。體檢時他還寫了個小紙條,交給我,可是我沒有用上。因為我在海邊生活時畫了大量的速寫,我的老師王德威教授把我的習作給了美院的老師們看,他們肯定我的專業,加上我漁民的身份,我就考上了浙江美術學院。
1958年是琳山處境最糟糕的時候,當時郭伯伯突然故去,因為家庭政治的原因,又對他高考產生了很大影響。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