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東|墨侯穿上褐彩衣 月白池中好耕田
2021/11/4 12:15:54
墨侯穿上褐彩衣 月白池中好耕田
——— 金代鶴壁窯鈞釉硯臺賞析
李建東
目前發現的金元時期鶴壁窯鈞釉瓷器,大體可分為九大類型:一是飲食器;二是日常生活用具;三是枕臥器;四是閨閣用器、五是佛(道)前供器;六是陳設器;七是玩具器;八是文房器;九是實用工具類。這一時期鶴壁窯鈞瓷品種的多樣化,不僅滿足了廣大的消費者,還加速了燒造業的興盛。在鈞釉文房雅玩之器中,筆者過眼的有鶴壁窯琴爐、水盂、筆洗、硯滴,未曾遇見過硯臺,曾想既然有筆洗、硯滴其相配套之器具,也必定有硯之物矣。近日應邀前往鶴壁市著名收藏家宋春風道友工作室,有幸品鑒他珍藏的一方金代鶴壁窯鈞釉硯臺(圖1),終于佐證了筆者多年的猜想,興致所至,撰寫此文,以供大家品鑒。
圖1 ,現為春風工作室收藏
一、金代鶴壁窯鈞釉硯臺的形制
硯臺是我國文房四寶之一,它的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從遠古的研磨器伊始至漢唐時期,硯臺經歷了漫長的時代變遷、演變與文人的審美參與,硯的形制基本定型,到了唐代就有了四大名硯之譽。硯石也從最初的青石,逐漸衍生出陶硯(包括澄泥燒制、瓦磚改制)、金屬硯、水晶硯、玉硯、漆砂硯、瓷硯等多種質地的硯臺。從實用角度、發墨狀況看,以端、歙、洮、紅絲等細膩的硯石,及陶質的澄泥硯為佳。古有“武士愛劍,文人愛硯”之說,硯臺在文房四寶之中,其石質的特性優于筆墨紙,最具有:可玩可賞可藏可傳可贈之用,是歷代文人雅士夢寐以求的文房雅玩之器。在古時文人眼里如能尋得一方質地尚佳的硯石,如獲珍寶一般,視為一樁幸事,需擇日邀友品鑒一番。文人雅士持文字以易食,故以硯為田。得佳硯者,自必題銘,或邀人書之,或請高手鐫之,故以記之。東坡先生以“我生無田食破硯”而自嘲,以石田力耘,必有豐年,華耕無稅,是文人舞文弄墨、自在逍遙之雅事。
從考古發現魏晉、南北朝、隋代比較流行瓷質的硯臺,形制多樣,以圓形的辟雍居多,其釉色有青釉、白釉、黃釉褐彩等。至唐宋時期,也有燒造三彩、醬色釉等品質的瓷硯,隨著石硯在全國各地大規模的發現,加速了硯石的開采利用,相對燒造的瓷硯,其質地不如石硯細膩易發墨,加之文人士大夫的推崇,石硯基本取代了瓷硯。但在燒造的瓷質硯臺之中,鈞釉硯臺非常罕見。金代鶴壁窯鈞釉硯臺的發現(圖2),為研究這一時期的硯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這方鈞釉硯臺其形制為長方形,它承襲了宋代制式,上寬下窄,硯側四邊向內斜收。其硯長14厘米,硯前額邊寬7.2厘米,硯底邊寬8.3厘米,呈現前窄后寬,硯厚1.6厘米,硯底緣邊與堂底面有脫釉現象。硯堂微微凸起,硯面整體施有一層薄薄的褐彩;硯緣邊寬0.7厘米,左前緣邊有殘;此硯非整體施鈞釉,只是在硯池花口凹形中施有月白釉(圖3),其釉留有燒造過程中的積釉與暈散之跡;硯底面呈微微的拱形,兩側邊上劃有隱約的細線,流露出抄手硯的遺韻,整個硯底面被一層火石紅覆蓋(圖4)。從硯的脫釉和磕碰處,觀察硯的胎質,呈現出深灰色(俗稱香灰胎),盡顯質地非常細密堅實,輕輕一彈清玲悅耳。宋代崇文抑武,金代尚武輕文,從審美角度觀兩朝之硯,宋硯簡約方正典雅,金硯簡潔樸貌素雅??v觀近年來,各界收藏的硯展來看,宋硯多金硯少。金代鶴壁窯鈞釉硯臺,可謂金代瓷硯形制的特殊器。
(圖2 ,現為春風工作室收藏)
(圖3,硯池,現為春風工作室收藏)
(圖4,硯背面,現為春風工作室收藏)
二、金代鶴壁窯鈞釉硯臺褐彩之謎
金代鶴壁窯鈞釉硯臺的發現,其特別之處在于,不僅填補了鶴壁窯鈞釉文房硯器的空白,還與目前在國外博物館珍藏的鈞釉硯臺有著明顯區別(圖5),即整個硯臺除硯池施月白釉,其硯面均施褐彩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