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東| 鶴壁窯鈞釉瓷考略
2017/11/29 15:20:52
鶴壁窯鈞釉瓷始于金代,繁盛于元代。在金元時期鶴壁窯以生產日用鈞瓷為主,其品種豐富多樣有碗、盤、碟、盞、杯、盒、盆、缽、罐、壺、瓶、尊、缸,還燒造有筷子籠、油漏子、湯壺、蒜臼子、墨斗、器蓋、器托、枕,佛(道)前的供器,如焚香的熏爐,還有祭祀的貼獸面雙耳三足香爐 、八卦香爐,以及文房用品琴爐、案爐、水滴、筆洗等等,元代鶴壁窯已成為了中國鈞釉瓷的燒造中心和集散地。鶴壁窯鈞釉瓷代表器物有“張”字紋盤、單柄洗、雙桃連座洗、六方倭角印花洗、人物形水滴、八方龍首杯、葫蘆形執壺、壽桃形執壺、梅瓶、花口雙耳鏤空卐字連座瓶、雞心罐、荷葉蓋罐、荷葉筋紋碗、菱花口碗、菱花口盤、盞托、渣斗、扣蓋缽、魚簍尊、燈籠尊、佛塔、如意形枕、人物塑像等。鶴壁窯考古發現和民間收藏的金、元時期的鈞釉瓷與禹州鈞官窯對比是不分伯仲 ,從器皿到釉色都已超越了其諸多窯口,堪稱鈞釉瓷窯系的經典之作。筆者長期關注鶴壁窯瓷文化的挖掘與整理,今撰文對其鈞釉瓷進行一次梳理,讓人們全新的認知一下鶴壁窯,如有不妥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一、鶴壁窯鈞釉瓷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
鶴壁窯鈞釉瓷器考古文獻記載,1954年9月河南省文物工作隊派楊寶順先生,1955年4月故宮博物院分別派陳萬里、馮先銘先生來鶴壁窯址進行考察,楊寶順先生撰寫的《湯陰縣鶴壁古瓷窯遺址》發表于《文物參考資料》1956年第7期[1]。楊先生考察了鶴壁集四個區域:丁字溝、陳家村、拐子坡、鄧家村,初步調查,遺址瓷器主要有白、黑、黃及鈞瓷,其年代約當宋、金、元三個時期。1963年出版的《中國的瓷器》一書,書中載有“金代鶴壁就產鈞瓷”[2]。據鶴壁窯1963年11月的發掘報告《河南省鶴壁集瓷窯遺址發掘簡報》(執筆:趙青云、李德保),在第六段元代初期出土的瓷器中,記載“藍色釉|·||式碗和||| 式的盤均帶有鈞窯的特征”[3]。1982年8月河南省博物館和鶴壁市博物館先后在鶴壁集羑河岸,鶴壁礦務局一礦新建住宅樓工地發掘中,在元代文化堆積層下的二層中,發現有為數不多的金代鈞釉瓷殘片[4]。
鶴壁窯鈞釉瓷發展應為金元代時期,元代其燒造技藝已具完備,在河南鈞窯系中(鶴壁、浚縣、淇縣、安陽、新安、臨汝、禹縣、郟縣、寶山、魯山、內鄉)屬重要窯口之一[5],因今浚縣和淇縣現歸屬鶴壁市管轄,均劃屬于鶴壁窯,可見其在河南鈞窯系中的地位。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的出川哲朗先生在《關于官窯類鈞瓷器的制作年代》一文中明確提出"鶴壁集窯是元代仿制鈞窯瓷器的中心地","現在我們之所以說元代的鈞窯瓷器是仿鈞瓷器,是在以鈞窯為北宋之物這個結論為前提下的說法"[6]。筆者非常贊同出川先生的看法,是與其不謀而合的。
鶴壁窯鈞釉瓷器讓世人眾所周知,是源于2000年4月開工建設的鶴壁市盤石頭水庫。盤石頭村附近的盤石頭瓷窯址的驚現,大量的土石方下鈞釉窯瓷片的問世,聞名全國考古界和收藏界,使得鶴壁窯元鈞釉瓷器名噪一時。
鶴壁窯燒造鈞釉瓷比較著名的窯口,有鶴山區的鶴壁集窯 、 崔村溝窯 、高家窯、砂鍋窯、龍臥村窯 ,山城區的寺灣村窯 、水泉村窯 、西窯頭窯 ,淇濱區的盤石頭村窯 、趙峪村窯 ,淇縣的西掌村窯 、黃洞村窯 、前嘴村窯 等等,分布鶴壁的廣大區域 ,已發現不下五十座大小專門燒造鈞瓷的窯址(筆者認為以鶴壁集為中心,素有“四十五里燒造坡”之稱,應在數百座以上),從窯爐結構上看,大的窯場采用馬蹄形窯(多為白釉、黑釉、青釉、鈞釉均兼燒),小的窯場釆用饅頭窯。一般情況下依坡地而建,燒一兩次如因窯體破裂隨之而棄,就地再挖一饅頭窯再燒之。鈞釉瓷為兩次(甚至多次)入窯燒造,先素燒(溫度在930~960C)再施釉(采用雙層復合釉工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