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文物“外科醫生”翟淵民與他的藝術家庭
2016/2/19 15:25:21
在歷史文化名城開封的文藝圈里,提起翟淵民很多人是知道的。這不僅僅是古都開封的大提琴演奏水平翟家領軍掛帥,功不可沒,還因為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翟淵民,卻擁有我們國家目前奇缺的國家文物修復師的職稱。翟淵民憑借執著的理想追求和巧奪天工的技藝,先后使包括30多件國寶級文物在內的2000多件陶瓷文物死而復生,再現神韻,他也因此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屈指可數的文物修復專家。
幾十塊碎瓷片,在我們眼中或許就是一堆殘瓷,然而在翟淵民的妙手下,竟然能恢復原貌,成為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品
2014年12月,古陶瓷修復技藝入選第四批開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國文物修復專家翟淵民便是開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陶瓷修復技藝的傳承人。
翟淵民為人從不張揚,做人非常低調。央視《鑒寶》欄目組到開封,在藝術中心舉行現場鑒寶,那天他正好要去修CD機,當他穿一身工作服拿著CD機進會場時,門衛死活不讓他進,讓他哭笑不得。平時他不愛出門,但卻有每天早上打掃衛生的習慣。一天,他正在大門前掃地,一位鄰居大嫂嗔怪他說:“你這個同志真是,怎么不清掃我們家門前的衛生呢?”原來是把他當成清潔工了。
不管工作怎樣轉換,翟淵民在藝術面前始終追求卓越。他說:“一個人要鉆,不能把時間白浪費了,要努力,要最好,做啥都要最好。”近年來,翟淵民相繼發表論文數十篇。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汝窯與張公巷窯出土瓷器》,吸收了他重要的研究成果。上海古籍出版社與他簽訂協議,出版文物修復專著,目前他還沒有時間整理。國家、地方報刊和網站等媒體,大量報道了他在藝術道路上不斷攀登的事跡。
文物鑒定看的是表面,修復的要求更高,還要會辨別胎質,精通雕刻、繪畫等工藝。文物修復者就像一位中醫大夫,無法用同樣的方法修復兩樣瓷器。
與翟淵民風雨同舟、同創輝煌的是他的老伴兒田曉玲。她于1963年考入開封戲校,1969年分配到開封市豫劇團,1985年調到開封市群藝館。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田曉玲也是一位注重事業、惜時如金的人。與翟淵民戀愛五年沒有看過電影,一心鉆研藝術。她說:“在演出中只要打個哏,就會難受好幾天”。她的琵琶演奏水平譽滿古城,桃李滿天。1990年以來,她潛心影視服裝研究和制作,參加了《鄧小平》、《焦裕祿》、《白居易》、《海瑞罷官》等幾十部影視攝制。其中,她任服裝設計的電視劇《曹靖華和他的父親》獲國家飛天獎。
田曉玲工作照
田曉玲退休后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她也和其他家庭主婦一樣操持家務。她生活非常節儉,樣樣家務都自己干,像北方人常吃的饅頭她也要親自動手去做,家中八九十年代的洗衣機目前仍在使用,為了支持丈夫的事業她付出了許多。她平時樂于助人,因此鄰里之間都樂于與她交往。夫妻倆工作之余還時常受朋友之邀外出演出,當人們看到翟淵民身背提琴開著電動三輪車,身后坐著手抱琵琶的夫人時都投以羨慕的目光。
翟淵民老師和老伴田曉玲同臺演出
翟淵民的兒子翟航從3歲半開始跟著父親學習大提琴。為了讓小翟航好好學琴,翟淵民特意找人給他量身定做了一把只有普通大提琴1/6大的小提琴。隨著年齡和身高的增長,翟航一共更換了6把提琴,每把提琴都見證了翟航的成長。在工資只有幾十元的1982年,翟淵民和田曉玲就花了1760元,買了一架鋼琴讓孩子學琴。2002年,翟航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武漢音樂學院附中,學習低音提琴和大提琴;2005年又以專業分數第一、文化分數超過錄取分數線80多分的優異成績,考入了中央音樂學院管弦系,繼續學習低音大提琴演奏。
翟航在國際低音提琴領域屢創佳績。2006年11月,翟航代表中央音樂學院赴德國參加史貝爾格國際低音提琴比賽,獲得最佳音樂獎和優秀演奏獎,這是中國本土低音提琴專業學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