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青瓷的歷史與裝飾特征|裝飾的工藝手段
2018/9/5 16:27:59
龍泉青瓷的裝飾工藝手段是隨著器物的不斷變化而發展的。最初以生活用品為主,其裝飾方法率性、簡約,主要是刻、劃花和篦紋裝飾,沒有更多的技藝含量。其后品種越來越豐富,其中祭祀用品成為器物的一大類別,它的裝飾工藝手段也隨之變化,與器物造型相得益彰,主要體現在釉色的裝飾手段和器物造型的自體裝飾兩大方面。釉色由石灰釉變化為石灰堿釉,釉厚胎薄;器物造型的自體裝飾多種多樣,把象、龍、螭等動物塑成雙耳,露胎、鏤空、貼塑、雕花等技藝紛星……
1.色釉裝飾
釉色裝飾是龍泉青瓷的一大特色,也是品評器物質量的主要因素。
古代龍泉青瓷大體上可分為石灰釉和石灰堿釉兩大類。北宋中期和南宋初期的釉,基本上屬石灰釉,鉀、納含量較低。南宋中晚期開始,釉中氧化鈣降低,鉀、鈉含量提高,至元、明時期,鉀、鈉含量更高,屬于石灰堿釉,使得青釉厚而不流,釉中氣泡不至變大,可以多次素燒上釉,然后再入窯正燒。
北宋時期的龍泉青瓷,氧化鈣的含量相當高,釉層普遍較薄,透明度大,無乳濁感,玻璃質感較強,釉色較多為青灰、灰黃和青中泛黃,還有黃綠、青綠等色。其中青碧釉非常美觀,可惜不是常態,而是以發色較淡為多。
南宋時期龍泉青瓷有了飛速發展,其產品有白胎和黑胎兩大類。釉色裝飾上,白胎產品有粉青和梅子青兩大基本釉色:粉青釉又稱蝦青釉,胎色白中含灰,釉表光澤柔和,帶有一種玉質感;梅子青釉的?;潭雀撸詫勇詭该?,厚潤光澤,看上去宛若青玉。黑胎青瓷是仿南宋官窯的制品,基本釉色也有兩種,一種是棕黑色的玻璃釉,另一種是釉面光澤較弱的青灰色釉,個別的釉色為灰中帶綠。南宋龍泉窯白胎青瓷的粉青、梅子青釉產品,充分掌握了厚釉技術,有些釉層比胎骨更厚些,釉色晶瑩青翠,給人一種純潔愉快的美感,其優點歸納起來大約有: 1. 不起浮光,沉著柔和; 2色澤青翠,渾厚滋潤;3.內外均勻,精致精致細膩; 4. 釉汁固著,極少流動。當得起“溫潤如玉”之譽。
元代龍泉窯的釉色裝飾,因又變為厚胎薄袖,其釉色為粉青帶黃綠,有部分翠綠色的翠青釉,釉層半透明,氣泡很多,光澤較強,釉表有細紋片。釉層較南宋制品透明;釉上有的用大紅、紫紅釉斑作裝飾,如紅彩小碗就是如此裝飾。盤、洗等產品的底圈足全部上釉,而底面中心有不規則釉痕一塊,顯現出墊燒露胎痕跡。
明代的釉料裝飾,以豆青為主,豆青分為兩種色調: 一種為綠色調的豆青類生菜色;一種為稍帶黃色調的豆青,是繼粉青、梅子青之后名列第三位的龍泉青釉。
清代龍泉青瓷的釉色淡薄透明,玻璃質感強,普通青中泛灰,有的青中泛黃,純青綠色的很少,產品顯得老氣。
2.器型裝飾
北宋時,龍泉窯多沿襲五代越窯的裝飾手法,以劃紋最多,印紋次之,并輔之以篦點紋或篦劃紋,風格簡樸豪放,具有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民用瓷類的刻劃花,是大寫意式的,隨意性強,構圖洗練,線條簡潔流暢,短促有勁,刀法老辣嫻熟。
南宋龍泉青瓷,裝飾上以簡練取勝,在厚釉失透的情況下,北宋盛行的刻、劃花和篦紋裝飾已經不宜使用,堆貼花、浮雕和弦紋得到廣泛采用,因為釉厚胎薄,須改凹線為凸紋,使紋飾凸起于器胎的表面,形成所謂的“出筋”,很自然地出現釉色的濃淡變化。采用最多的裝飾手法是在器物外壁刻蓮瓣紋,晚期開始在盤內底貼雙魚,在樽式爐外壁堆貼菊花、葵花和“福”、“壽” 等字。有些器物采用簡單的、幾道距離不等的強紋作為瓶、爐、尊的裝飾,使器物增加變化,富有節奏感。還有一些器物,如瓶類,其基本造型是簡腹、直頸,整體基本由直線構成,那么則在頸兩側將魚、象、龍、螭、鳳等動物塑成雙耳,動靜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