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青瓷的歷史與裝飾特征|關于哥窯
2018/9/6 12:34:59
1.哥窯的文獻記載
關于“哥窯”的說法很多,記載“哥窯”的古文獻主要有:元代的《至正直記),明代的《宣德鼎彝譜》、《格古要論》、 《春風堂隨筆》、 《遵生八箋》、《浙江通志》和清代的《博物要覽》等,但未見有宋人記載。
孔齊《至正直記》(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乙未冬在杭州時,市哥哥洞窯器者一香鼎,質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辨也。
明代《宣德鼎彝譜》:“內庫所藏柴、 汝、官、哥、鈞、定各窯器皿…”“馬祖之神供奉獅首馬蹄爐,仿宋哥窯款式,爐高五寸六……
明代陸琛(字子淵,上海人,弘治十八年進士,卒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春風堂隨筆》:“哥窯,淺白斷紋,號百圾碎。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龍泉之琉田窯,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
高濂《遵生八箋》:“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二窯燒造種種未易,悉舉例可見,所謂官者,燒于宋修內司中,為官家造也,窯在杭之風凰山……哥窯燒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窯質之隱紋如蟹爪,哥窯質之隱紋如魚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
曹昭《格古要論.古窯器論): “舊哥哥窯出,色青濃談不一,亦有鐵足紫口,色好者類董窯,今亦少。有成群隊者,是元末新燒,土脈粗,燥,色亦不好。
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卷六》:“哥窯, 宋代所燒,本龍泉琉田窯,處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名生一,當時別其所陶曰哥窯。土脈細紫,質頗薄,色青濃淡不一。有紫口鐵足,多斷紋,隱裂如魚子。釉惟米色、粉青兩種,汁純粹者貴。唐代《肆考》云:‘古哥窯器質之隱紋如魚子。古官窯質之隱紋如蟹爪,碎器紋則大小塊碎。古哥器色好者類官,亦號‘百圾碎’, 今但辨隱紋耳。’又云:‘汁釉突不如官窯。
清代《南窯筆記》“哥窯”條:“即名章窯,出杭州大觀之后。章姓兄弟,處州人也,業陶,竊做于修內司,故釉色仿佛官窯。紋片粗硬,隱以墨漆,獨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色、淡牙色數種。又有深米色者,為弟窯,不堪珍貴。間有溪南窯、商山窯,仿佛花邊,俱露本骨,亦好。今之做哥窯者,用女兒嶺釉加椹子石未,間有可觀,鐵骨則加以粗料配其黑色。”
《七修類稿續稿卷六.二窯》:“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 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密,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間紫足,今少見焉,惟土脈細薄,釉水純粹者最貴;哥窯則多斷紋,號曰百圾碎。”
由于沒有找到確切窯址,種種說法只是推論,其中有關于修內司窯的一種說法,就是鑒于南宋初期龍泉窯就燒出了粉青薄釉的官窯瓷,有人推斷修內司窯在龍泉;也因為大窯一帶出土了黑胎厚釉的 “哥窯”產品,有人推斷哥窯窯址在龍泉。傳說描述了哥窯起源:浙江處州人章生一和其弟章生二都是制瓷好手。他們倆人同在龍泉各設一窯,因生一是兄,所以其制品被稱為“哥窯”,生二為弟,當然稱為“弟窯”,此二窯皆為著名民窯。哥窯的釉色以青為主,鐵足紫口,釉面有碎紋而著名,號曰“百圾碎”。紋片呈血色、黑藍色、淺黃色等,其中以黑色最多,被稱為“金絲鐵線”;而按形狀分則呈網形紋、梅花紋、細碎紋等。
2.傳世哥窯的基本特征
這些推論和說法,都由于沒有窯址發現,而不能作為結論,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