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片和紋飾的創新
2018/9/8 15:36:22
夏侯文在哥窯裝飾上的革命性成果,歸納起來有兩大類型的工藝創造:一是在哥窯鐵胎瓷器的開片中,進行鑲嵌式的圖案裝飾,名為“哥窯肌理繪畫”;二是通過“哥弟結合”工藝,在胎體和釉質的肌理研究上,尋找到一個既適合哥窯,又適合弟窯的中間配方,把哥窯和弟窯的不同泥漿混合,通過模具灌漿和色胎繪畫,產生人工預期的紋飾圖案。從現有的“哥弟結合”的成果看,其紋飾主要以動物題材居多,如龍、鳳圖案,還有一些抽象的紋飾。
夏侯文·哥窯龍紋扁瓶
1.哥窯肌理繪畫
選擇哥窯的坯胎,先是在濕坯上裝飾一部分,然后待素燒后,再完成要裝飾的全部,如同景德鎮的斗彩工藝,進行兩次施彩裝飾,從而形成符合今人審美情趣的裝飾風格。另一種,是在素燒后的釉坯上描上畫稿,剔去釉層,填上或堆上各種礦物質或金屬氧化物做色科(陶瓷釉上、釉下色料一般不適用,因哥窯是黑胎,不出色),采用多種技法或釉上或釉下或釉中,經1320°C高溫燒成。色料與鄰邊的釉融合在一起,出現肌理變化,產生意想不到的窯變效果。這種技法,畫面賓主分明,色調層次豐富,高雅大氣,裝飾效果強,最適合盤、碟、洗等有平面之器皿。
這項研究始于20世紀末,1999年初夏侯文以諸多國外陶藝與材料裝飾以及設計裝飾肌理等科技理論為依托,跑遍中國南北,采用福建的高嶺士、邯鄲的斑化石、河南的烏釉、南京和秦皇島的鵝卵石、龍泉的烏金釉和多種硅石,通過煅燒、粉碎,以它們為裝飾色料,歷經無數次試驗,成效一次比一次好,始用大掛盤作為實驗樣本。龍泉地區瓷礦胎料的收縮率大,在17%-18%,尤其哥窯鐵胎的胎骨較軟,制作難度很大,他用鬲式折邊48厘米大盤作器型,哥窯鐵骨為胎體,成型后低溫素燒800°C,浸哥釉,釉層厚2-3毫米,用中國龍作紋飾,待浸釉層干燥后,用鉛筆繪上龍紋。然后刨去龍紋上的釉層,填上烏釉為底層釉,待干燥后再分別填上已試驗成功的多種礦物質色科和釉料,使之深淺明暗搭配適當,經1300°C還原焰本燒后,裝飾在龍紋上的各種礦物質起肌理變化,在哥窯胎體開裂不一的紋片上,盤龍昂首,顯露筋骨,剛勁有力,氣勢磅礴,龍首、龍尾、龍爪和龍身各具色調,立體感強,即壯觀又美麗,千變萬化,神秘莫測。“哥窯龍紋盤”就此誕生,鬲式平折沿飾一圈褐色釉彩,于盤中龍首色彩呼應,沉穩勻稱,作品在2000年杭州舉辦的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暨工藝美術精品展博覽會(西博會)上,榮獲浙江陶瓷唯一的一項金獎,龍泉市政府還獎勵他個人兩萬元人民幣。
夏侯文·哥窯龍紋小盤
類似龍紋盤的裝飾佳作,還有"口徑25.5厘米哥窯龍紋小盤”一與哥窯龍紋盤相比,圖案更為生動,盤中是一上一下兩條矯天長龍,圖案活潑,礦物質顏料填充得分外細致,配料精當,龍身色彩淡黃加褐,周圍云紋和爪、尾淡黃加紅,色調輕盈,盤底開片紋飾細密,使得整個器皿精致、端巧。
2.“哥弟結合”工藝
“哥弟結合”工藝,是夏侯文在哥窯定向開片工藝上的另一大創新。即,利用哥窯和弟窯兩種不同材質、不同的膨脹系數,以哥窯或弟窯瓷胎為主,利用它們不同的瓷土性能,產生新的造型,或在高溫下產生肌理變化而形成紋飾或圖案。這兩種瓷土的有機結合,被稱作“哥弟結合”工藝。
哥窯和弟窯的泥料和釉料都是不同的,不同的釉料與不同的泥料結合會產生不同的釉色效果,燒成的溫度和氣氛也各不相同。哥窯胎釉收縮大,弟窯胎釉收縮小,如何找到合理的混合比例;如何將兩種不同材質所呈現出的豐富顏色對比創造出新異的作品;哥窯黑胎、弟窯白胎開片各不相同,如何處理好適當的開片大小使之符合視覺審美的特定需要;哥窯的黑胎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