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弟結合”的具體工藝手段
2018/9/8 16:33:22
“哥弟結合”的工藝影響巨大,特別是定向開片,即色胎繪畫工藝,為越來越多的從業人員掌握,其產品成為龍泉哥窯產品的一大類別。這項工藝有一整套的表現手法, 如泥漿擠壓、滾貼結合、綜合裝飾、雕塑與絞胎相結合等,具有鮮明的工藝特點,現一一簡介如下:
1.泥漿擠壓
所謂泥漿擠壓,就是用哥弟混合比例的泥漿,進行灌漿生產。簡單的表述是這樣:即在瓷胎上或灌漿前在模具上,用一種特制的管狀泥漿壺,用繪畫的手法,先勾勒出紋飾輪廓,然后用同樣的泥漿填平。這種方法描繪具體形象,非常工整。如果用泥漿壺在濕坯上作畫,需要掌握好坯胎和作畫泥漿水分的干濕度,盡可能干濕一致,否則結合不起來。
夏侯文·哥窯龍紋貫耳瓶
如果對這種工藝稍加創析,可分為三種制作技法:
第一種,用弟窯的胎泥(選白度高的為準)為色料,繪在哥窯的濕坯上或者繪在要制作的模具上,然后即刻灌上哥窯泥漿,待脫模后原先繪在模具上的白泥圖案紋樣將被哥窯泥漿吸附過來,在哥窯胎體上成為裝飾圖案紋樣。入窯高溫燒成。因它們各自的膨脹系數不一致,開片大小不一,色相灰白分明,格調高雅藝木,效果俱佳,而且成功率高,有良好的經濟效益(代表作: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龍紋貫耳瓶”和“龍紋小口瓶”)。
第二種,將同樣的白泥漿潑、甩或注入少許在模內。白泥漿多少要根據作者設想未來創作的紋樣而定,動作要快。不要讓泥漿在模內停留。采用快速滾動、倒、順結合,泥漿在內因各種不同運動方式粘在模具上,部分粘上,部分未粘上,這樣制作而成的紋樣抽象、千變萬化、浪漫、奇特、壯觀,但佳作不多,要是不滿意可擦去重來(代表作: “盤口扁瓶”)
第三種,首先在母模上設計好圖家(要簡單大方)用凹凸刻制出裝飾圖案,后翻制出模具來,因此模具上得到的是相反的凹紋樣,然后等白泥漿規整地填入凹處,最后合起模具,灌入哥窯泥漿。脫模后。填在凹處的白泥漿就吸附在哥窯胎體上,成瓷后,灰白圖案醒目、協調、規整,大片小片具在,可以批量生產(代表作:“翻口蓮瓣瓶” ) 。
2.滾貼結合
早期的哥弟結合工藝的創始運用,是從平面的“滾”動中開始的。所謂平面的作品主要是指盤類器皿,將哥窯的泥胎模具坯體,放在轆轤上,通過不在同心圓上的不規則運動,迅速快捷地用刷、潑、畫、涂等各種手法,將弟窯泥料表現在盤體上,因為具有不確定性,其圖案神秘、奇特,趣味無窮。這類作品只要肯嘗試,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圖案效果,但是不具有預期性,也往往少有理想的作品。夏侯文較早用這種方法制作了“旋風的軌跡”,在哥窯開片的大盤上,刷出旋風的動勢,反差對比,有特別的裝飾效果,從而獲得1994年浙江省陶瓷藝術設計創作一等獎。
這種方法因為有不可預期性,帶來了它的神秘性,在這個基礎上利用貼片的手法進行再裝飾,就會變化為可預期的圖案效果。于是出現了滾貼結合的工藝表現手法,具體做法是:在將要灌漿的模具上滾出抽象紋樣來,即刻灌進泥漿,這時哥弟兩種泥漿自然結合在一起,待坯子從模具中取出后,再貼上需要裝飾的圖案紋樣。貼的部分最好與坯胎色調有所差別,燒成后主次分明。成功的例子就是獲全國第七屆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一等獎的 “紅色的誘惑”用哥弟結合的泥漿在模具內滾出自由的、抽象的、浪漫的紋樣,為釉下胎體裝飾,然后采用貼片的方法,在需要裝飾的主要部位,貼加長條形的、白泥的、似花非花的幾何浮雕圖案,隨即在白色圖案上噴-層稀薄的紫金土,浮雕圖案精雕細刻,呈典型的朱砂胎色調,不掛釉,在窯爐青釉的還原氛中變成了紅色,從而在青瓷釉面上跳動著紅色密碼,是紅與青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