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飾工藝的具體手段和特征
2018/9/10 11:46:12
龍泉青瓷的裝飾,按類型分,除了“釉裝飾”外,即為“胎裝飾”。胎裝飾的裝飾技法可分為跳刀、劃花、制模、刻花、印花、貼花、剔花、鏤空、捏塑、堆塑、噴涂化妝土、露胎、點彩、堆雕、鏤雕、釉上釉下彩繪、材料鑲嵌嫁接等。
跳刀技藝
1. 跳刀、刻花、劃花、制模、印花、剔花、堆塑、貼片等傳統工藝手段跳刀,是一種最古老的陶瓷裝飾手法,自商周至今歷久彌新,受到眾多工藝師的喜愛,這種在修坯時無意產生的工藝,為人們傳遞特殊的形式美感提供了抽象有力的表現手段,豐富了審美空間的流動美感。技術含量較高,跳刀的虛實、強弱、頓挫等都關乎整個器型的規整和對稱,跳刀多施法于半干半濕的泥胎之上。
陳愛明·跳刀盤
陳愛明是龍泉較早使用“跳刀”裝飾技藝的藝術家。其作品“泉”就是以跳刀紋為主要裝飾方法,精雅繁密的“跳刀紋”與清澈的釉色相映襯,恰似奔涌的清泉,水流湍急,浪花飛濺,構成了一幅生生不息的自然圖景,讓人們從中感受到詩一般的東方氣韻。“聽雨”最引人注意的,莫過于那布滿瓷體細致而輕柔的跳刀紋,斜斜的劃過,一種浮動的飄感從眼前掠過;梅子青的色彩,明朗了深淺關系的交織,很能打動人的心弦。其“跳刀折沿洗”雖是常見器型,內壁的跳刀裝飾整齊有序,平添生動,其跳刀技藝于此可見不同凡響。
刻花技法
刻花,主要利用刻刀直接在半干的坯體創作,刻出各類圖案和花紋,講究畫中的筆意,刀法隨筆意,已刀代筆書寫,刻花的技法、功力都會反映到坯體的圖案當中,刀法輕快則線條流暢、飄逸生動,刀法剛勁則線條有力,重點和層次較分明。刻花裝飾還有一種深刻的手法,先勾畫出紋飾的輪廓線,然后用薄刀尖垂直刻下,進刀較深,保留紋樣的本身、紋飾以外的泥料,同一條輪廓線,會呈現出深淺濃淡粗細不同變化,上釉燒成后,厚薄不一的凹凸點都會形成釉薄色淡、釉厚色深的特征,具有浮雕感。其技法多見于瓶、盤、壺類等產品上的花紋裝飾。
劃花技法
劃花,指利用竹針、鐵針或是用篦梳狀工具在半干的瓷坯上刻、劃出線條花紋或圖案的裝飾手法。已竹制的工具在坯體上進行白描創作,用刀如用筆,紋飾已曲線為主,粗細一致,由于線的連續流轉,相互穿插,使得整個畫面有連貫感,劃花和刻花一般在一件作品中是交替使用的,技法上時而大開大合,時而細膩精致,最終形成別樣的裝飾作品。
制模,亦是先做好坯體,待干后用刀具在坯體表面上刻成圖案與花紋,素燒后在翻成石膏模型,已供注漿成型使用。這樣成型的坯體在燒成后,往往在凸雕的輪廓上顯出胎骨的白痕,形成“出筋”。
印紋技藝
印花(印紋),是手工刻花不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裝飾方法。指用刻或雕有裝飾紋樣的瓷模,在干濕適當的瓷坯上按、壓、印或拍出各類紋飾,或用刻有紋樣的模范制坯直接在瓷坯上留下花紋。具體方法為:用刀在稍干的泥坯上雕刻成各種圖案花紋,然后翻成石膏印模,再用此雕有花紋的石膏模印,打印在坯體的內底或邊緣上,印成各式各樣的圖案。這種方法效率較高,制品燒成后花紋亦極清晰。印花有陰文、陽文兩種,以陰文印花為主;陽文花紋利用模子成型,不施釉,露胎呈現赭紅色澤,形成青釉與胎底赭紅色的色調對比;也有陰文和陽文同刻于坯體上的;有施滿釉的,也有紋飾部位不施釉、露胎的;有單純的印花裝飾,也有和刻花相結合,與用泥條粘貼結合的。
堆花—堆塑技法
堆花,是用坯料泥漿堆畫陽文花紋的裝飾方法,如堆花云龍紋罐,就是在坯體上的云龍紋部位層堆泥漿,制作完成后的裝飾效果和印花比較相似。
堆貼技法
貼花(貼片),利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