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明:淺談徐朝興的造物術兼及手工藝的成物之道
2018/10/23 16:38:26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高世明
丙申盛夏,大暑當日,我與周武諸兄赴龍泉,拜訪青瓷藝術大師徐朝興先生。在徐先生的工作室中,一件件青瓷精品如冰似玉,或如春山脈脈,或似秋水盈盈,我們的心緒慢慢沉靜下來,暑氣漸消。
龍泉青瓷傳承千年,追求溫潤如玉的品質。它釉色秀潤,造型簡約雅正,上手舒適得體,其“靜氣”和“韻味”最能夠體現中國藝術雅正高華的君子之風。隨著瓷土的配料、厚薄、燒制溫度和爐內氣氛的不同,青瓷的釉可以生出千萬種變化。龍泉瓷最具特色的手法是“開片”,是指釉料與瓷土在燒制過程中因膨脹系數的微差而形成的釉層裂紋,其開裂方式、紋理的形式都頗有講究。徐朝興先生最擅長的是所謂“文武開片”,即以釉料中的不同礦物成分在開片中呈現不同色澤,作品一次燒制成功,中間多次開片,而裂紋均勻可控,于變化中見規則,體現出藝術家對土與火的運作和變化的控制力已至爐火純青。細觀之,令人不禁感嘆:一切偉大藝術本質上都是控制偶然性的能力。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朝興
龍泉青瓷首重氣韻。就氣韻而言,青瓷最忌者有四:浮、燥、濁、僵。這四種弊病都體現在釉色的處理上,浮則薄,燥則惡,濁則俗,僵則膩。與之相對,青瓷的氣韻應是幽而透、靜而活,雅正高華,秀潤清馨。其中最關鍵的是一“活”字。好的青瓷釉色如一泓清泉,如沉靜素樸的世界中脈脈潛行著的靜水深流,清澈、沉靜而又靈動,這是了不起的技藝,需要在土與火的燒制中變幻出水的活性。
中國人尚青,青乃正色。《說文》曰:“青,東方色也。木生火,從生,從丹。丹青之信言象然。”“青”之古字由“丹”與“生”構成,本義是“象物生時色也”,即春天草木萌發的盈盈綠色;同時又指藍色,如“青天”之色;還指黑色,如稱烏發為“青絲”,引申為青春生發之意。龍泉的釉色譜系中有無數種“青”,最具代表性的是“粉青”和“梅子青”。粉青依稀是天空的顏色。《逍遙游》中說:“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天空之青色因其玄遠無極,由下視上,蒼蒼茫茫,自上視下,亦是莽莽蒼蒼。青瓷之“青”,正是從土地中攫取物華經烈火焠燒以應青天之象。在徐朝興先生的展廳中,所有形制的事物都歸于不同品類的青色,這是一個被提純、被凈化的世界,如同一個在凈化中“齊萬物”的過程。他的粉青作品釉色透明而又樸厚,玉一般溫潤,水一般清澈,宛若冰壺秋月,將天空之正色、月華之清輝邀至掌中目前。他的“梅子青”則更為精絕,其釉質像青梅一樣瑩潤剔透,如一泓春水,青翠欲滴,又若梅子青時的涓涓細雨,演化出江南的纏綿惆悵,正可謂“一甌江畔青梅雨,半盞嶺上綠蘿煙”。
對徐先生來說,手藝之根本首先要專注。看他跳刀之時,堪稱“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于素胚的高速旋轉中下刀,一刀下去,綿綿不絕,生發出千般變化。這不但需要魔術師般高超巧妙的技藝,而且需要心手之間的“相應”與“合勢”。而這一切的前提,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專注。精神所系,心之所注,氣亦至焉,才能最終達到造物的“合式”。
著名版畫家趙延年先生曾說,他做木刻七十年,畢生追求就是“每一刀下去都能夠做到有情有義”。徐朝興先生做青瓷六十年,所追求的卻只是樸素的“精到”。技藝精到,貌似尋常,卻并不簡單。青瓷的形制釉色、神韻味道、氣氛意境,都要精妙到位。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