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美學手記
2018/11/12 15:08:50
泥土的精神
我離不開泥土。因為我的手掌,我的手指,我的手溫,甚至我的手臂,與泥土朝夕相伴,有著肌膚之親:因為,我的思想,我的靈魂,我的情感,我的精神幾乎都附著于泥土中那每一顆纖細的微粒之中。我是土生的,也是土長的,謂之“土生土長”。我像上帝保證,我的一切都來自泥土,也將回歸于泥土。《圣經》說,世間的一切都是上帝的造物,包括日、月、大地、水、火。上帝創造了萬物,也創造了人,而且是用泥土捏造的人。人是土的造物,土是人生命的塵緣。于是,人們信奉上帝的同時,也相信自己是來自于土,有土的命運。
于是人說,人來自于泥土,也終將回歸于泥土。人死之后,謂之“入土為安”,人活半百,叫做“土埋半截”。人之精神安息于泥土,人之肉體也將化為泥土。人之生命的永恒,最終就是與泥土合而為一。我們來自于泥土,也逃脫不了與泥土化合的宿命。于是,我非常敬畏泥土,崇拜泥土。我凝神祈禱每一件應泥土拉制出的陶坯,成為我的寄托,成為我的精神家園。我贊美泥土的偉大,不僅是因為上帝用它造化了我的軀體,更因為我是用細膩的泥土在壘砌著我的陶藝家園,更因為我用陶藝的家園抒寫著我對泥土精神的真情與詩意。
我用水,合土為泥;用手,拉泥為坯;用火,燒坯為器;用形,化器為藝;用藝。凝情為神......我的整個身心與泥土合成為陶的家園。當我以我的肉體之手,拿捏那水與土合而為一構成的陶泥時,實際上我是在塑造我的精神靈魂。我是在與我的精神對話,與我的靈魂傾述,與我的情感閑聊,與我的思想交流......冥冥中,一切無意識的意識,在由陶構成的精神空間里自由的游蕩與歡快地行走。
泥土的精神是寬厚、博大、包容。凝聚在泥土上的精神,是純樸,也是至上,是現實,也是理想。泥土中有我的生命精神,也有我的情感精神,更有我的創造精神。我的手工藝,就是成為我的精神成型的工具。我愛陶藝,就是因為我的一切,來自于由陶土構成的陶藝。
我相信,我的一切手工造物,我的一切抽象表意,我的一切情感寄托,我的一切哲學思想,甚至我的一切生命過程,都將在陶泥的成型中、在釉彩的流淌中、在高溫的燒煉中,幻化為我夢中的太陽、月亮和星星。由泥土鋪就的陶藝之路,承載著我的精神與理想,翱翔于無限的空間。泥土是有精神的,這種精神來自于我的創造與哲思,來自于我的理想與浪漫,來自于我的手藝與技術。我賦陶藝以人的精神世界,實際上就是在灌注泥土以生命的永恒和 情感的豐富。泥土本就是有生命的浮塵之世界,泥土本就是人的生命的一切之寄托。
泥土的情感
物品將我之大愛,盡情滋潤于泥土,就是將我的一切融于陶品的每一處角落,每一個部位,每一點榫接,每一道痕跡......大愛施與陶,大愛凝與藝,大愛出于手,大愛發于心。心手通情,鐘愛于陶,陶藝才有了生命,陶器才有了感人之美。
用泥土和成的泥巴是我的第一個至愛。每個人在兒時都有過對泥巴的愛戀;用泥巴將水溝堵住,就憧憬著高大的堤壩;用泥巴壘就小屋,就幻想幸福的家園;用泥巴捏成動物,就希冀著生命的存在。就像人類的童年,將陶泥制成陶坯,將陶坯燒成陶罐......成為人類一切偉大創造的開端。當我們贊嘆人類偉大的創造改造了萬千自然之時,何曾想過它是人們從玩泥巴開始的。
泥土是有情感的神化之物。人們不僅取土為基,還喚土為鄉,喻土為根,念土為故......有著無數約定俗成的文化記憶。曾經有一首歌唱到: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可見,按黃黃的土坡,塵土飛揚,卻是那里的人們眷戀的故鄉。泥土,不僅會激起人們對土地的贊美和歌頌,也會引起人們對久遠歲月的思念,也會勾起人們思鄉情結的無限流連。
土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