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泥土
2018/11/12 16:10:12
“泥土不僅與生命有著最初的聯系,其可塑性的特點也成為人們表達形象的一種得心應手的材料。在雕塑中,其它硬質材料具有很強的物質性,再加上程序的復雜等因素,很難直接、微妙地傳達人的心跡和創作軌跡。”
——行走的泥土
陳率:您在什么時候接觸到龍泉青瓷?當時對青瓷有什么印象?
陳漢: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在國外留學時,在東京國立博物館東亞館的藏品陳列中第一次看到龍泉青瓷。當時看到中國宋代青色的、簡潔的小瓷瓶竟然成為日本的國寶,有點驚喜與不解,頓時產生一種文化自信。
陳率:您是怎么理解“泥土”在您創作中的角色?
陳漢:我是一個雕塑工作者,所以我的藝術生涯始終與泥士分不開,可以說泥土是我生活中的密切伙伴。泥土便是大地,大地哺育自然萬物與人類生命,與我們相依偎。從遠古神話中的女媧摶土造人到今日我們來探討青瓷,泥土是媒介。泥土為我們揭示了生命與藝術之間的直接關系,泥土是人類精神得以在雕塑中呈現的重要媒介。
陳率:一般人可能對泥土的最早的記憶都是來自小時候玩泥巴,您也是這樣的吧?
陳漢:是的。小時候在田地里與小伙伴玩泥巴、打泥戰、捏泥人,這些都是我對泥土的最早記憶。在我的童年里,泥巴是直接的、便利的玩具。它還開啟了我最初的想象力和表現力。
后來我將要出國留學時,父母在后院挖了一團泥巴,搗碎后加上少許切成段的稻草再揉成團,最后用小布袋包好讓我帶上它離開故鄉,踏上征程。多年后,我才明白那一團泥士的意義。它象征著我的故鄉,是我自小生活著的故鄉的濃縮。
陳率:還記得第一次在雕塑中觸模泥土的情形嗎,當時的感受如何?
陳漢:在我第一次的雕塑課中,真正開始體會到原來隨處可見的泥巴可以 成為人內在精神呈現的重要媒介。雕塑與陶藝有一些不同,它沒有實用功能。從物質性的存在到人的精神性的呈現之間,泥土作為形而下的具體材料,到形而上的抽象象思想之間的跨度太大了。因此,最初的雕塑課讓我感到困感與好奇。從此,我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泥塑藝術上下求索的道路。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陳漢作品 裂變
陳率:在雕塑中,泥土作為材料有哪些文化意象?
陳漢:與石材、木材等傳統的硬質材料相比,泥士具有明顯的可塑性和便于操作成型的特點。在人類早期,人們對不同形象的塑造幾乎都選擇了泥土。再加上在早期先民的“萬物有靈”觀念下,泥土就更是有生命和靈性的一種物質了。不僅在中國有女媧摶土造人的遠古傳說,其它民族文化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早期人類對泥土的崇拜。如印第安的傳說認為:主神賜給每一人一杯泥土,人們就從這杯泥土中吸吮著自己的生命。在希伯來語中,“亞當”一詞便包含有“出自泥土”之意。
泥土不僅與生命有著最初的聯系,其可塑性的特點也成為人們表達形象的一種得心應手的材料。在雕塑中,其它硬質材料具有很強的物質性,再加上程序的復雜等因素,很難直接、微妙地傳達人的心跡和創作軌跡。而在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里,我們實際上是非常強調藝術語言與心性一體的。就這點而言,泥土是最具有敏感性的一種雕塑材料,這種泥性、泥感是最能表達心性的。當原始人類用手去觸摸泥土以及塑造形象時,上面所留下的泥土痕跡便是心跡的最初流露。這也啟示了人們對于泥土可塑性的不斷試探,最終使泥土成為人們傳達其鮮活情感的最原始、最直接、最得心應手的一種重要材料。
陳率:雕塑材料有多種,您為何偏愛陶這種材料?
陳漢:和陶器一樣,雕塑也會用到陶。我對于陶的關注是受到古代陶俑的觸發。尤其是當我第一次看到漢陽陵(漢景帝陵墓)遺址里大量如瓦礫般的陶俑時受到了強烈的震撼。那支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