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友泉:美妙的傳統
2018/11/13 11:29:57
“作為一種材料,國內每個產區的泥土都有當地特色,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再好的工匠沒有好的材料就不能做出好的作品。”
——美妙的傳統
樓倚杉:您大概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接觸龍泉青瓷的?
季友泉:我是龍泉本地人,所以接觸青瓷還是比較早的。小時候對青瓷的印象都是生活器,比如餐具、臺燈等,經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龍泉瓷廠從上垟搬遷后的新址正好就在我家附近,我和青瓷的聯系就更加緊密了。16歲那年,我被分配到了龍泉青瓷研究所,從此開始正式學習傳統青瓷燒制技藝。我發現跟那些經常在生活中使用的青瓷相比,藝術瓷在工藝方面的要求和藝術上的高度就完全不一樣了。
樓倚杉:您日常的創作時間一般都是怎樣安排的?
季友泉:創作作品會有一個階段性,我早期在練習基礎技法上的用時比較多,因為技法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沉淀;近幾年,在創作上的時間會適當減少,不過我每天還是要動手,畢竟熟能生巧。現在我覺得每天都很充實,早上在處理完家庭和工廠的事務之后,九點半左右,就開始進入創作了——上午畫圖紙,下午動手制作。當然也會有沒想法的時候,我就會泡一壺茶,翻看資料。我覺得自己畢竟不是專業學院出身,師徒傳承的方式固然在技藝上沒有問題,但理念上還是需要訓練,多吸收養分。
樓倚杉:您與泥土相關的最早的記憶是怎樣的?
季友泉:最早的記憶應該是孩童時代,龍泉多山,所以我從小就喜歡玩泥巴。1991年參加工作后,我從事傳統青瓷燒制,開始正式和泥土打交道。當時覺得不可思議,一斤泥土要賣好幾塊錢,泥土還可以成為青瓷,成品可以賣很高的價格。
樓倚杉:說說您第一次在青瓷塑形中觸摸泥土的情形,當時您的感受如何?
季友泉:1993年,我跟隨師父徐朝興大師在設計室學習青瓷設計和制作,才真正上手體驗泥土。當時設計室里有一臺手搖的轆轆車——一個轉盤,中間是一個小杯子,石膏灌在里面,方便用手持握。我當時很想拉出一個形狀,但畢竟是第一次接觸,最后只落得滿身的泥巴。這么多年過去了,我不再像一開始那樣用蠻力去控制材料,因為我知道,泥土是有生命的。
樓倚杉:您平時創作中使用的泥料都是龍泉本地的嗎?
季友泉:我使用的泥料以龍泉本土的原礦為主,龍泉青瓷能夠延續一千七百多年首先是因為材料的獨特性,脫離本地的泥土燒制出來的器物是完全不一樣的,沒有龍泉的味道。作為一種材料,國內每個產區的泥土都有當地特色,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再好的工匠沒有好的材料就不能做出好的作品。
我現在創作所使用的材料和工藝都是傳統的——本地特有的紫金土。再加上傳統的燒制工藝,里面的鐵元素會根據溫度的變化顯現不同色澤。
樓倚杉:對泥料的選擇和使用,您會有些自己的講究嗎?
季友泉:龍泉青瓷在國內燒制年份最長、窯口最大。過去,工匠們會就地取材,取下山上的礦土淘洗揉泥,拉坯成型后燒制,所以在過去交通便利的地方原料幾乎已經用盡了。現在我們會開車去偏遠的地方找礦土,用自己的配方去研究實驗。在古代,并沒有很科學標準的分析來指導龍泉青瓷的制作,靠的都是經驗。如今每個從業人員都有自己的配方,每家每戶的配方都不一樣,比如梅子青,梅子早期、中期、成熟期、晚期時候的發色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喜好,我喜歡梅子剛成熟時候的顏色,像十七八歲小姑娘那樣水靈,但也有人喜歡成熟的梅子青,顏色會厚重一點。
現在關于泥料和釉料的實驗已經非常多了,我們也會有一個大概的數據。礦土一般只存在于地表之下五十厘米的地方,厚度通常只有一米,量是不大的,這個礦用完之后下個礦的性質就不一樣了,所以龍泉青瓷的制作還有其偶然性。我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