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張明文——山東人民廣播電臺專訪張明文大師
2016/7/16 16:29:19
“中國刻瓷第一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明文
China,很多人都知道這是“中國”的英文譯名。其實,china還有一個英文譯名----“瓷器”。從唐代以來,陶瓷沿“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輾轉到歐洲,在很多西方人眼中,瓷器就是中國的“代名詞”。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明文刻瓷作品【相見歡】
把文字或者圖案雕刻在瓷器上,被稱為刻瓷。今天我們要帶您認識的張明文大師,就被譽為當代“中國刻瓷第一人”。刀鋒與瓷釉的碰撞,智慧與靈巧的結合,刻瓷成為中國傳統繪畫、書法、刻鏤藝術的集大成者。張明文用畢生的精力,以一位“老陶工”的孜孜以求,讓世界認識了中國的刻瓷藝術。
記者:我剛才跟您握手的時候我還覺得你的手很有力。
張明文:有勁。
在采訪張明文之前,我一直在想象這會是怎樣的一雙手?沒有預想的那樣粗糙,卻結實有力。已經75歲的老人滿頭銀發,面容清癯,一張嘴卻又是親切的山東淄博口音。一代大師,離我們好像很遠,其實卻如此親近。
記者:現在還在帶徒弟?
張明文:不光帶徒弟,去年一年我干了整整120件。
記者:您現在這個手(上的)力度沒有受年齡的影響?
張明文:沒事。
記者:那真不簡單。
張明文1941年出生在山東淄博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8歲到國營山東淄博瓷廠就業,直至退休。從一而終,這是那一代手工藝人幾乎相同的人生軌跡。
淄博是中國著名的瓷都,有著幾千年陶瓷生產史。20世紀70年代初,淄博陶瓷開始謀求新工藝的發展。當初定了兩個發展方向:一學江西景德鎮的粉彩,二學湖南醴陵的釉下彩。那時,在瓷廠做設計工作的張明文原本可以選擇其中的一條路往下走,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一個刻瓷小瓶,刻瓷畫面既像國畫,又有點金石味道,這讓他非常著迷。回到家后就找來一個瓷瓶,讓愛人扶著,嘗試著刻了一株梅花,并配上了毛澤東的詞《卜算子·詠梅》。這個小刻瓷瓶被當時淄博瓷廠的廠長槐興亮看中,把它放到了企業的展室。正巧被前來瓷廠參觀的外交部禮賓司司長翟蔭塘看到,當即就定下300件這種刻瓷作品作為國禮。
“廠長高興極了,說‘張明文什么也別干了,給你5個女孩’,叫我帶著,完成了300件定貨。一看刻瓷能夠賺錢,作為國營工廠就是命運(轉機)。”
張明文的人生從此與刻瓷牢不可分。刻瓷藝術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出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一般分為起稿、雕刻、著色三個步驟。它不但要求作者具有一定的繪畫水平,還要講究中國畫的筆墨功力;既要講究金石藝術的各種刀法,還要有高超的雕刻藝術修養。書不離枕、筆不離身,精研書畫、潛心治印,成為張明文每天生活的真實寫照。40多年來,他用一把神奇的刻刀在同為國粹的陶瓷上刻下5000年華夏文明的歷史、藝術和文學。2003年,張明文被評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2006年又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這是中國刻瓷史上第一個獲此殊榮者。
“我當時并沒有多么喜悅,就寫了毛澤東《七律·長征》里頭的兩句話“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年除夕我親自跑到一家裱畫,自己扛到家,出租車放不上,過了一個好年。”
讓張明文當選“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是《敦煌歸真》。《敦煌歸真》是一尊翠玉色的青瓷鹿頭樽刻瓷作品,上面雕刻著眾多仕女,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神態各異美不勝收,恰如敦煌壁畫的刻瓷移植,整個畫面給人以祥和安寧的向往。
不過,張明文刻刀下的敦煌仕女與傳統的敦煌壁畫又有著明顯的差別。敦煌壁畫中的仕女圖講究“站七坐五蹲四盤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