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投分 切磨箴規
2019/5/20 14:36:09
春種、夏長、秋收、冬藏……
最后的一場秋雨迎來了今年第十九個節氣——“立冬”。在秋雨中立冬,老百姓都說是好兆頭!
西泠印社約我寫關于刻瓷的文字,加之收藏家們也“推波助瀾”談點創作感言。“友人交相合,投托情未了”。我努力了!
無論從知識性、指導性和學術見解,淄博刻瓷藝術在中國乃至世界工藝美術史上的領軍地位,早已是不可雄辯的事實!這是淄博人的自信,山東人的自豪,中國人的驕傲!
早在一千四百年前,智慧的先民們就用文字記載著雕琢技藝——“治骨角者,即切而復磋之,如切如磋;治玉石者,即琢而復磨之,如琢如磨。”
“玉不琢,不成器”!
在當代,唯刻瓷者經過火焰的洗禮而成器,以天然鉆石為筆,在光華朗潤(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磐)的瓷面上鉆刻(或鐫刻)出書畫——亦工亦寫,水墨淋漓——“墨海兮風起龍吟”!
不同書體的書法,成就了文化的含義,詩詞歌賦平添了作品的神韻,加一方印章,有畫龍點睛之妙!
因了我在國營廠的緣,陰差陽錯又與刻瓷有緣,戲劇性地和畫面中的中國女人打了半輩子交道——比如: 中國歷代忠烈女,女詩人,女詞人;曹雪芹筆下那群擅長琴棋書畫、詩思敏悟的少女們;蒲松齡故事里那些比正人君子更可愛的“牛鬼蛇神”妖女們;信步游走在文化廣場、追摹古典而時尚的靚女們;車模們——她們追求氣質美的形象,在這冊新作集里都能尋覓到她們的倩影……
2015年三八婦女節,中國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用55分鐘的片長,以“中國刻瓷第一人——‘刻瓷大師張明文’”為題,向全球播告中國刻瓷藝術的文化苦旅。在華人間引起轟動!一位朋友動情而又風趣地說:“在中國史上,漢武帝曾派張騫騎駱駝鑿通西域;明萬歷年有鄭和乘木帆船下渡西洋;再過百年,后人回放視頻就會說:1981年,新中國首派一個張明文乘飛機到德意志聯邦共合國作刻瓷文化交流。”姑置勿論。總之,共和國沒有忘記我!
我們肩負著傳承中國刻瓷文化的使命,承擔為民族、為社會、為地域文化、為人民大眾奉工獻藝的責任!
刻瓷藝術已經由技術型、技法型“走向審美”,走向“情感個性化”,流行色彩化、品位化、文化化、藝術化。一件注入了數月心血的巨作,價值(社會價值)能抵一個集裝箱。每一位勤勞、敏感的刻瓷藝術工作者,都具備超前意識,今天的藝術顛峰就是明天的藝術超點……
古人云:“行高者,藝自高,己有能,勿自私。”齊魯是禮儀之邦,利和義并舉方為大師風范,方為不忘初心!
回望過來路,頤養成習,每件作品反復修改草圖方可畢事;每逢大作則推敲再三、改削數日,甚者“秉性愚頑”自我否定重來!
尚有所獲,則皆是鉆筆磨繭之樂!
中國刻瓷這個藝術門類年紀尚小,“鷦鷯巢于森林,不過一枝”。
但還是想面對諸友鼓呼“自是桃李樹,何畏不成蹊!”
文若有不足,望規戒以正其失。
張明文
2016年11月7日農歷十月初八立冬日小雨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