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董善習刻瓷藝術欣賞
2015/12/14 17:31:07
1996年作《老書法家》刻瓷盤 直經41cm 作者:董善習
藝術作品的欣賞,由于時代、觀念、修養、學識等不同,欣賞尺度也不盡相同。例如,對中國書法的欣賞,歷史上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態。繪畫的品評標準最早見于謝赫的《古畫品錄》,其中提出的“六法”是“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五代的荊浩在《筆法記》中又提出了“六要”,即“氣、韻、思、景、筆、墨”。后來又有“逸、神、妙、能”四品標準等被提出。概而括之,“筆簡形具、意趣俱佳,創意立體、妙合自然,筆精墨妙、得心應手,寫實功力、形象生動”應是當下對中國書畫的基本評判標準。
1998年作《傲雪圖》刻瓷盤 直經51cm 作者:董善習
1998年作《春雪潤鐵骨》刻瓷盤 直經51cm 作者:董善習
2002年作《梅傲春雪》刻瓷盤 直經51cm 作者:董善習
2003年作《沖寒先已笑東風》刻瓷盤 直經51cm 作者:董善習
作為陶瓷裝飾藝術的刻瓷,雖有近三百年的發展史,但由于受鐫刻工具、鐫刻難度(一件刻瓷作品需要鐫刻數天或數十天),特別是傳統觀念等因素影響,長期以來從業人員較少,并未形成較大發展規模。因而,對刻瓷有關知識包括欣賞標準的專項探討、研究,與其他藝術科目相比明顯不足。
2005年作《梅寒發妙香》刻瓷盤 直經41cm 作者:董善習
2005年作《散作乾坤萬里春》刻瓷盤 作者:董善習
2006年作《郁香透國魂》刻瓷盤 作者:董善習
20世紀70年代,刻瓷落戶山東淄博,在政府的參與支持與引領下,作為國禮走出國門,受到世界矚目,進一步促進了刻瓷的快速發展。工藝技法逐步完善,制作規模和社會影響逐步擴大。但相對而言,對刻瓷藝術理論的構建還是相對滯后,對刻瓷作品的品評也沒有統一的藝術鑒賞標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曾多次應邀作為評委參加過對全省及全國刻瓷藝術作品的評判,為參評作品打出了自己的評分。我的評判主導理念是,鑒于刻瓷是一門集陶瓷材質、造型、繪畫、鐫刻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對它的品評就要根據其構成要素加以綜合評判。
2006年作《清氣滿乾坤》刻瓷盤 直經51cm 作者:董善習
2003年作《郁香催春》刻瓷盤 直經51cm 作者:董善習
2009年作《百花叢中笑》刻瓷盤 作者:董善習
一、表現形式要與材質、造型相匹配
陶瓷的發展是一個由粗到細、由拙到精、由灰到白的過程。從遠古石器時代的埏埴為陶到商周的原始瓷,東漢晚期的青釉瓷器,以及后來相繼以高嶺黏土燒制的青白瓷、白瓷,到現代以動物骨粉為主要原料生產燒制的骨質瓷,以潔白的滑石為主要原料生產的強化瓷,以堅硬的石英石為主要原料生產的高石英瓷,制瓷原料日趨豐富,材質日趨高檔,器皿造型也日趨完美新穎。與之相對應,以其為基礎的陶瓷裝飾技法也如影隨形,不斷變換美麗的身姿,給人們留下了清晰的時代印記。古陶器裝飾的壓印、括印,黑、紅兩色礦物顏料繪出的陶紋,呈現了遠古陶器的豪放和粗獷。原始瓷質并不精致,但通過各種顏色的釉裝飾彌補了它的不足,給人以質樸之美。白瓷的誕生進一步拓展了裝飾的空間,青花、粉彩、古彩、釉下五彩等相繼產生,深受世人的喜愛。伴隨軟質細瓷的出現,又發展起來釉中彩的裝飾技法,使得陶瓷裝飾表現形式越來越豐富多彩、精致細膩。所以,陶瓷造型和材質是陶瓷裝飾的基礎,裝飾表現形式要與材質造型相匹配。
2003年作《傲雪迎春》刻瓷壁飾 50cm*50cm 作者:董善習
2011年作《鐵骨含香》刻瓷瓶 高52cm 作者:董善習
2013年作《鐵骨寒香傲風雪》刻瓷烤彩壁畫 120cm*60cm 作者:董善習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淄博刻瓷所用載體大部分是日用瓷餐具中的圓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