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善習刻瓷藝術——書法、篆刻鐫刻法
2019/5/21 12:18:43
1.書法鐫刻法
書法,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藝術表現形式,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發展史。殷商的甲骨文象形簡古、商周的金文圓渾古樸凝重。繼后,各具時代特色的秦篆、漢隸、魏碑、唐楷、宋行、明代小楷等,更是異彩紛呈各具特色。
書法,是線的造型藝術。筆畫、結構、章法,都是通過線的輕重、疾徐、頓挫、虛實及線的運轉節奏、氣勢不同相組合而形成不同風貌的書體。使得楷書橫平豎直、規整端莊;行書婉約玲瓏、秀麗超然;草書意韻縱橫、風流灑脫;魏碑雄健蒼勁;隸書質樸渾厚。
要鐫刻好書法,必須掌握書法的基本常識,并對書法有一定的造詣,根據其風格特點選擇刀法。
書法鐫刻刀法有兩種,一是雙勾線刻法,二是實體面刻法。
雙勾線刻法:沿其筆畫兩側外沿以線刻法刻出,謂之雙勾線刻法。小字用鉆石刻刀,大字用鑿刀。刻時刀跡要連續不斷,一字要一氣呵成。要掌控好刀的角度及運刀的速度,切忌刀跡滑而浮。理想的刀跡應形如“屋漏痕”“錐畫沙”“蟲蛀木”“折杈股”,通篇風格協調、韻律一致。
實體面刻法:不論字的大小,字跡都要刻實。鐫刻時用鑿刀,運刀速度要慢,錘擊頻率要快,刀跡間距要密,不留空白。小字通過刀的正側捻轉順筆畫一次刻就。大字要沿筆畫的內外兩側分別平刀排刻,中間部位橫刀補刻。注意字的外延要刻得深一點,這樣刻出的筆跡才有凹凸感,立體效果強。如果一味橫排刀法,字體會顯得平白無力。
書法實刻示意圖 大字刀跡排列效果
書法實刻示意圖 小字刀跡排列效果
相比而言,“雙鉤”字跡飄逸秀美,“實刻”字體厚重質樸,兩種刻風各具千秋,使用時應視整體構圖所需選擇用之。也可選擇將兩法在同一件作品上組合使用,如正文用雙鉤,落款用實刻,或反之,形成一虛一實的對比效果,構建一種組合形式美。
書法刻瓷著色要根據陶瓷產品顏色而定。白色產品可著黑色、石青、石綠。色釉產品可著石青、石綠,或直接利用刻露出的產品坯體本色為書法之色。同時,書法作品更要與印章結合。一幅書法作品如果沒有印章,似畫龍無睛,將一枚紅色印章鈐于作品之上,與正文色彩交相呼應,會增色生輝。
篆書 直徑53cm 刻瓷盤 董善習 2008年
1992年,筆者作為山東省經貿團成員赴韓國參展。期間,同行的山東省著名畫家劉寶純先生在觀看了本人的刻瓷作品后,欣然書題“巧奪天工”于瓷盤之上。回國后,用實刻法按其筆形、筆勢、筆意刻就,以作紀念。
巧奪天工 直徑26cm 刻瓷盤 劉寶純、董善習 1992年
2.篆刻鐫刻法
篆刻,目前有兩重含義。一是以篆書為基礎,利用鐫刻方法的治印之舉。其源可追溯到自商周以來形成的雕、鏤、銘刻工藝。至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方被用來專指以篆書為主刻制的印章。無論官印私印,其基本功能是作為身份憑證和行使職權的工具,即作為“信物”使用延續至今。二是自宋元以來,由于文人墨客對于書畫鑒賞的需要,創造出許多充滿藝術情調專供欣賞之用的印章,俗稱閑章,篆刻又兼備了藝術欣賞的功能。最終,自清代起上升為與書畫同行的一門藝術。
刻瓷篆刻隸屬于后者,按其功能又可分為兩類,即名記印和觀賞印。
名記印是刻瓷作品的重要組成要素。擔負兩重功能,除了能表明創作歸屬權,還被賦予了藝術欣賞功能。近代著名書畫家吳昌碩曰:“書畫至風雅,亦必以印為重。書畫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鈐印的大小、形狀、位置、多少、內容、風格及色彩會直接影響到作品的藝術效果。印章得體與否不但在作品中起到裝飾作用,還能調節中心,活躍布局,增強意趣。
觀賞印的功能則完全用于供人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