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萌發與生長
2018/11/27 12:02:31
(圖片來源:網絡)
若要追溯陶瓷的源頭,你會驚訝的發現,瓷器的生產,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它在人類歷史上存在了接近兩萬個年頭。
洪荒時代,在人類進化的漫長歲月里,由恐懼到利用,火給人類增加了勇氣,帶來了溫暖和光明,還使人類獲得了一個重要的認知——經火燒灼過的泥土可以粘結變硬,如此一來,陶器應運而生。
萌發
今天所見到的新時期時代的那些形形色色的陶器中,正徐徐萌動著陶器文化的種芽。
大約公元前2000年,由于燒造溫度的提高,贛江流域部分印紋陶表面出現了極薄的光亮層,即所謂的“自然釉”。這些原本形貌粗陋、顏色灰暗的印紋陶,由此開始披上了晶瑩閃亮的外衣,因其制作工藝較粗、燒結溫度較低,故被稱為“原始瓷”。
盡管質地粗糙,其貌不揚,但這些灰白胎上略施青黃色薄釉的原始青瓷,卻是各類青瓷的鼻祖。在世界的東方,瓷器的文明曙光被點亮。之后,原始瓷的生產仿佛山洪傾瀉一般迅速形成洶涌澎湃之勢。
隨著社會變革,古老的陶瓷業也煥然一新——
一種全新面貌的青瓷在東漢早期上虞地區的窯場中誕生了,浙江上虞一帶曾是古越人的故鄉,這里生產的青瓷胎質細膩致密,釉色均勻瑩潤,有青、淡青、青綠、青黃,胎釉結合良好,擊之聲如金石,燒結溫度高達1200°C以上,已達到成熟瓷器的標準。由陶到瓷的漫長歷史過程結束了,青瓷生產由此開始新的紀元。
如果對全國古代青瓷窯址作以鳥瞰式的觀察,便可看到自成熟青瓷創燒后,其產地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向周邊地區擴展,甚至出現跨地域性的延伸現象,各窯所燒青瓷猶如春天的種子,迅速將世人的生活園地裝點得滿目青翠。
由于制作成本低,并在審美價值等許多方面無可替代,青瓷很快博得世人的普遍喜愛。東漢時期,無論是掌握先進制瓷技術的越窯,或是廣東、貴州等尚停留在原始瓷生產階段的偏遠地區窯口,產品都以青綠色釉為主色調,此后的幾個世紀里,中國的制瓷業幾乎由青瓷統占。
三國兩晉時期,越窯青瓷銷路廣闊,輸出海內外各地。同時,甌窯、婺州窯、宜興窯、岳州窯的青瓷制作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任保持著唯越窯馬首是瞻的局面。
榮興
唐代政治中心在北方的確立,使得北方邢窯白瓷生產崛起,向青瓷的傳統優勢地位發起挑戰。
之前的南朝,厚葬之風的戛然而止,嚴重沖擊了越窯青瓷的生產,生產萎縮、工藝停滯的局面延續了相當長的時間,加之唐代金銀器、漆器和絲綢等工藝興旺,取代了青瓷占據了大量日用消費品市場。內憂外患的青瓷,需要一個契機,反敗為勝。
安史之亂后的中晚唐,黑暗的政治氛圍令文人放棄了對仕途的向往,轉為對個體生命的重視和文化藝術的執著,紛紛南下避難或過上隱逸休閑生活的文人士大夫們,向江南的經濟文化中傾注了新的文人思想。他們以歷史上“竹林七賢”的生活態度為楷模,斗茶尚氣,對越窯青瓷大事褒獎和謳歌,極大地刺激了越窯青瓷的消費,也提升了其藝術審美。就此,越窯青瓷經歷了短暫的休眠,又再回巔峰。
其中一例,可以窺見越窯當時名滿天下之盛景。成書于唐代,經后人增補修改的《茶經》,對唐代各大青瓷名窯進行了點評,該書云: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
類玉似冰的越窯青瓷,被捧為諸窯之魁。其中精品,得“秘色瓷”之美譽,所謂“秘色”是一種偏灰綠的青色,這般顏色就如同在深山幽谷中,給人以滿目青翠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