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逸林:科技改良工藝
2018/11/27 15:10:02
(圖片來源:網絡)
樓倚杉:您大概是什么時候開始接觸龍泉青瓷的?
金逸林:我的老家在溫州,1955年,我的父母來到了龍泉城南區半邊月,在龍泉瓷廠的第六分廠半邊月瓷廠工作,我于1960年出生在那里。所以,我從下跟青瓷就有不解之緣。1976年我初中畢業后也進入龍泉瓷廠,成為了一名制瓷學徒,正式開始了我的青瓷人生。
樓倚杉:在工廠里當學徒的時候,都是怎么學習的?
金逸林:一開始,我在成型車間里工作,在這個崗位一干就是十來年,壓坯、修坯、上釉,每一道工序我都做,一般接觸一兩年之后就會慢慢便熟練。我觀察能力比較強,動手能力也很不錯,兩者結合學習起來還是很快的。記得那個時候,周圍的同事每天做1000件都很為難,我做完1500件就早早收工了,又多又快又好,所以我也沒有特別辛苦的感覺。那個年代沒有獎金,但每一個班每一個組都會有一面三角形的流動小紅旗來獎勵工作表現突出的人,我的工作臺幾乎天天都是有小紅旗的,而且還作為典型在廣播里表揚,每年都是先進。
除了完成工作任務,我晚上也常常會跑到車間里,學學不同崗位的技術,像不同工序車間里的老藝人們請教。后來我在廠里先后擔任過生產組組長、車間主任、生產技術科科長、廠長助理和副廠長等職務。
樓倚杉:您后來創辦了金宏瓷廠,從國營企業到自己辦廠,有沒有遇到一些困難?
金逸林: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龍泉瓷廠陷入了經營上的困難,1999年底,我成為一名下崗工人。下崗后,我的心中放不下與青瓷的情緣,自主創業創辦了金宏瓷廠。
要說困難,最初的時候,廠里只有幾十個工人,面臨著不少技術上的、生產上的難題。好在我過去在龍泉瓷廠工作的時候,從原料配制、成型制作到燒煉燒成,幾十道工序都非常熟練,所以處處都親力親為,每道工序都自己親自把關,企業很快走上了正規。
樓倚杉:您現在怎么定位自己呢?是手藝人還是企業管理者?
金逸林:我是企業管理者,但我更把自己定位為一個手藝人,用手藝人的精神來做產品,也用手藝人的精神來管理企業。例如,我認為,手藝人一個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創造力,要有創新的精神,所以,這些年來,我們堅持在青瓷新產品設計開發方向努力,先后組織開發了幾百款青瓷工藝瓷、藝術瓷和日用瓷新產品。而一些我個人創作的代表作品還在各種展會評比中獲獎,被國家重要文博機構收藏?,F在,隨著我的企業生產規模的不斷壯大,我帶領我的團隊不斷開發青瓷酒瓶包裝瓷、餐具、茶具、工藝瓷等新產品,以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我會把自己在藝術上的想法注入日用瓷器,進而推廣設計優良的產品??梢哉f,40年過去了,我和青瓷的故事一天都沒有間斷。
樓倚杉:您覺得科技的發展給青瓷工藝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金逸林:我認為科技的發展給青瓷的發展帶來了很多好處。例如,古人判斷原料靠的是土辦法,塊狀的是低溫瓷土,粉狀的是高溫材料,若是單獨使用塊狀就不容易燒熟,所以古人一般將塊狀與粉狀混合在一起使用。前人判斷原料還有一些味覺經驗——嘗一嘗泥巴,辣的是最好的,酸的是第二的,苦的排第三,甜的泥巴制瓷最差?,F在,我們不需要這些土辦法了,公司有專門的化驗室,我們可以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對泥巴進行分析,從采礦的時候就用科學儀器進行相關檢測,保證泥土的質量。泥土含糖量高、有粘性所以呈塊狀,而因為含鉛量高,所以有辣味,這些特征都可以通過實驗室語言來解讀。
還有燒窯的火力和溫度方面,前人都是依靠眼睛來判斷,燒白了沒有?燒亮了沒有?其實用科學來解釋就是先氧化反應,等到火明亮一點了就是開始還原反應了,在等到1300°C左右,火焰是金黃色的,而且很均勻,就不會一伸一縮?,F在我們用儀器表和探測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