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手》——后記
2018/12/4 17:28:41
當今數碼、媒體、網絡等科技的高速發展,正以滲透的方式改寫著社會的文化生態,生活環境的改變引發了人們日常生活方式的轉變,民族傳統工藝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在這特殊的境遇下,當代龍泉青瓷工藝的傳承迫切需要新思想的引領,需要積極貫徹新的發展理念,以實現傳統工藝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的轉型升級。龍泉窯傳統燒制技藝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與保護陶瓷傳統手藝這一文物質文化不僅是一個實踐的問題,更是一個現實的理論問題。如何傳承青瓷工藝?又如何創造時代的青瓷?這些都需要手工藝從業者、教育家和文化人士的共同參與,需要以歷史的眼光重樹時代青瓷的文化價值觀。
記得是2006年,“徐朝興從藝五十周年回顧展”曾在中國美術學院舉辦,活動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肯定。時隔十年,徐朝興先生已年過七旬,仍立志擔當,心系青瓷,身體力行,謀劃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青瓷.傳承.復興暨徐朝興從藝六十周年作品展”,冀望通過一場特殊的展覽和研討來尋找龍泉青瓷藝術的時代文化脊梁。近一年來,師徒們十余次集聚龍泉大師園,共商展覽研討會相關事宜,組織團隊遴選作品,委派策展團隊赴中國美術館商議場地展陳,一路走來既有艱辛也有喜悅。余在高校組織策劃手工藝學科展覽二十余年,對于展覽、研討會、出版書籍等流程略知一二,因此,便主動承攬了該展的相關任務。這次活動從展覽的場域和性質而言是一場新的考驗,然不管如何,余當盡綿薄之力,已報三十余載師傅的知遇之恩,正是因了這一機緣,手中便有了這部沉甸甸的文集。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文集,而是一本凝聚人文手藝鮮活思想的書。書名為“上手——一場有關青瓷的跨界對話”,憑借著不同視角觀看著青瓷手藝的本體,通過多維度體驗的探討去挖掘青瓷文化的故事,希望該文集能給大家帶去一種人文的手藝清風,打撈起時代青瓷手藝的記憶。書籍選取“手、時間、泥土、溫度、青、勞作、生長”七個關鍵詞為章節,集體撰稿、采訪、自述、對話的多元編輯方式,咀嚼青瓷手藝的核心問題,目的在于構架起一張全新視角的青瓷文化的三維地圖,繪制一條具有時代特征的中國青瓷手工藝文化的路線圖。
本書邀請社會各界人士,聚集上述七個關鍵詞展開跨行業,跨學術領域的文化對話,是一場來自不同領域的熱愛并關注青瓷人士的思想碰撞。邀請的專家包括工藝美術師、陶藝家、理論家、作家、書畫家、高校教師和文化學者等,期望從多元的超越時空的對話中,了解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與“青瓷手藝”的關系,探尋民眾對“青瓷手藝”的期待,明曉世人對當下“青瓷手藝”現狀的批判,洞見不同人眼中的“手藝”觀。總體而言,本書以“青瓷”作為探討的對象,用“一場有關青瓷的跨界對話”為平臺,超越看單一層面的文化撰稿模式,是一本兼具思想價值、社會意義、時代風尚的青瓷文集。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每一種手工藝術的背后,都凝聚著手藝人對材料、工藝、思想表達的智性體悟,飽含著作者對生活的態度,流淌著匠者的體溫,并徐徐散發“人文精神”的芳香。
對于青瓷的認識,角度的不同會有許多不同答案。青瓷的人文精神不止于工藝與釉色視覺審美體驗,青瓷是泥土在窯火中熔鑄的人文化石,其主要原料為瓷土、紫金石、草木灰、石灰石等。據說這種色澤晶瑩如雨過天青的瓷器,最早出現是距今一千多年的以前,由居住之浙江上虞的工匠發現。這種溫潤如玉的硬質材料藝術,因火的燒造蓋上了神秘的色彩,在熊熊窯火冶煉中將美的記憶凝固,幻化為詩一般的人文結晶。溫潤、碧玉、青翠、清麗、晶瑩、雅致、似冰、明凈、含蓄、山水等多種視覺的感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