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宋代影青
2016/8/8 16:11:11
影青瓷注子溫壺
景德鎮燒制瓷器的歷史可追溯至漢代,古語有云:“新平冶陶始于漢世。”新平就是景德鎮的古稱。隨著近年考古的發現,景德鎮發現了唐代的窯址,這也說明在宋以前,景德鎮就開始了瓷器的燒造。
景德鎮陶瓷真正走向輝煌是在北宋,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因鎮產青白瓷質地優良,遂以皇帝年號為名置景德鎮,沿用至今。
正是這種青白瓷,讓景德鎮開始名聲大噪。
青白瓷也叫“影青”“隱青”“映青”。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間,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種瓷器。青白瓷是宋元時期景德鎮及受其影響的窯場燒成的、具有獨特風格和鮮明時代特征的新品種。由宋迄元,青白瓷盛燒不衰,青白瓷系窯場多分布在南方幾省,主要有江西浮梁景德鎮窯、南豐白舍窯、吉安永和窯,湖北江夏的湖泗窯,廣東潮安窯,福建德化窯、泉州碗窯鄉窯、同安窯、南安窯等。
歷史傳承
江西景德鎮是青白瓷的燒造中心,北宋時其青白瓷的基本特征是胎質細密,呈白色,透光度極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澤性強,流動性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處泛白,積釉處則呈水綠色,北宋偏早的一些器物積釉微泛黃色器型多見盤、碗等日用器皿,還有瓶、壺、盞托、注壺、枕、油盒等,油盒底部多有“吳家盒子記”“段家盒子記”等標記,均為陽文直書,此外尚有“藍”“朱”“程”等共計14家;裝飾的方法主要是刻花和印花,多在碗、盤的內壁,刻花花紋吃刀深淺不同,施釉后,吃刀深處積釉成青綠色,淺處泛白,層次感很強。刻印花圖案內容主要是花卉。宋代景德鎮青白瓷傳世最多的是盤、碗、碟、盒及魂瓶等,尤其是魂瓶,江南地區宋墓幾乎都有出土。
南宋中期以后,景德鎮受定窯影響采用復合支圈覆燒法,盤、碗的口沿也形成“芒口”。此時胎質比以前稍粗,釉色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偏白,一類偏青。在造型方面,南宋前期與北宋相似,主要有斗簽碗、平底碟、弧壁淺盤等南宋中晚期碗演變為撇口弧壁形。在裝飾手法方面,南宋早期多為刻刻、畫花,內容以牡丹、荷花等花卉為主,也有嬰戲,晚期印花很多,圖案層次較多,構圖繁縟,除花卉、水波游魚外,還出現了人物故事題材。
特點
“影青”是人們對宋代景德鎮燒制的具有獨特風格的瓷器的俗稱,由于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間,青中帶白、白中閃青,加之瓷胎極薄,所刻畫的花紋迎光照之內外皆可映見,因此被稱為“影青”。
“影青”的釉色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白中閃淡青色,厚處閃深綠色,瑩潤精細,晶亮透徹,前人把它稱為“假玉器”,有瑩潤如玉的美稱;二是淡青閃黃,這種釉色的“影青”瓷最為大量。另外,“影青”釉中還有一種在器物周身加繪褐色的彩種,人們稱為“點彩”。宋時點彩位置隨便、自然,面積往往較小,彩色有非常明顯的濃淡區別,中心處最濃,呈鐵斑色。
紋飾
“影青”紋飾主要是刻花、畫花、印花,還有少量的堆塑花紋。早期器皿多無紋飾,或有少量刻畫極為簡單的花紋,如蔓草紋、水波紋等。中期以后,花紋顯得繁雜,刻花、印花大量出現,常見的有菊瓣紋、蓮瓣紋、石榴花、芙蓉花、萱草紋、云龍紋、龍穿纏枝花、纏枝蓮紋、纏枝菊花、纏枝牡丹、鳳穿牡丹、嬰戲牡丹、海浪紋、海浪五魚紋、水波雙魚紋、蓮塘雙魚紋等等。“影青”的刻花、畫花大多數構圖簡練,給人以雅致之感。例如海浪紋,僅用梳篦式工具隨意在器皿上劃幾下,再用尖形工具在其上劃幾個隨意的弧度,即可出現一幅洶涌澎湃的水波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