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清古彩
2018/12/9 13:22:23
古彩,又名硬彩,為區別于清代粉彩,一般稱明代五彩和清代康熙五彩為古彩。五彩,是以紅、黃、綠、藍、紫等各種帶玻璃質的彩料,按圖案紋飾需要施于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礬紅勾線,用單線平涂的方法,再在“彩爐”(在800℃-900℃之間燒成)二次焙燒而成的一種古彩。由于它紅綠分明,層次減少,彩色鮮明透徹,故稱硬彩。
工藝特色
古彩的色彩明凈晶瑩,色調對比強烈,形象概括夸張,線條剛勁有力,具有濃厚的民族藝術風格。
古彩筆筒
古彩所描繪的對象甚多,常見的有人物、山水、龍鳳、鴛鴦、松柏、靈芝、花草等。古彩瓷在歷次世界性的博覽會上,受到廣泛的稱贊。是景德鎮陶瓷技術的優秀傳統之一。就年代說,包括大明彩和康熙彩;就色說色,有三彩、五彩和紅綠彩。其技法特點是單線條平面,線條剛勁有力,筆畫簡練生動,色彩對比強烈,形象概括夸張,民間風格濃厚,裝飾性強。
歷史傳承
古彩是景德鎮“四大”優秀傳統名瓷之首,具有很強的裝飾特點。古彩起源于明代,是在借鑒了唐三彩、宋代紅綠彩的基礎上產生的。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版畫、年畫和國畫的表現形式,結合瓷器造型,形成了古彩的特點。在明、清、近現代的古彩瓷畫中,每個歷史時期都有時代的印記和藝術風格。
古彩又名“五彩”,五彩中的“五”有兩層意思:一是由紅、黃、藍、綠、紫五種顏色構成;二是色彩豐富,不局限于五種色彩。現在,古彩是人們為了把“五彩”與粉彩和新彩相區分的叫法,又有歷史悠久、“古色古香”的意思。古彩是明代景德鎮陶瓷藝人創造的一種釉上彩,明代古彩和康熙古彩又有區別。明代古彩稱為“五彩”,從宣德年間開始燒造。當時的五彩是青花五彩,先以青花料勾勒出花草圖案,燒成瓷器后,在釉上填繪紅、綠、黃、紫等色彩,再入烘爐燒烤而成五彩瓷。宣德五彩畫面疏朗、布局嚴謹、色彩搭配雅致、畫工精細、形象逼真,五彩色彩更為豐富。器型小巧玲瓏、輕盈秀麗、色彩柔和淡雅、風格細膩。嘉靖、萬歷時期的五彩瓷被稱為“大明五彩”,裝飾繁密、色彩濃艷、對比強烈。
古彩將軍罐
清代康熙年間,“五彩瓷”才真正進入到“釉上五彩”的領域,是清代古彩瓷的杰出代表。清代以前,五彩瓷的藍彩都是用釉下青花所代替。康熙時期發明了釉上藍彩、黑彩,使畫面有了深色調的藍色和黑色,使色彩對比顯得和諧沉穩。完全釉上彩的使用,減少了釉下繪制的一道工序,既節約了成本,又提高了工效。康熙時期制瓷工藝水平顯著提高,品種豐富,五彩瓷繪畫生動傳神、填色均勻、細膩精致。線條以濃黑料勾勒為主,筆鋒剛勁有力,還盛行色地五彩,種類十分豐富。陶瓷藝人在大明五彩的基礎上,改進了彩料的配制工藝,使五彩顏料呈玻璃狀,具有透明堅致、鮮艷明朗、耐大、不褪色、不剝落的性能,又能把五彩常用的紅、黃、綠、紫等顏色調配出深淺不同的多種色階。金彩的運用,突破了明代嘉靖在礬紅、霽藍等色地上描金的單一手法,在畫面中增添了富麗嬌艷的效果,器型以大型器物為主,具有敦實、厚重之感。繪畫題材極為廣泛,人物、山水、花鳥、神話、宗教、戲曲等應有盡有,還出現了不少描繪宮廷生活和人們安居樂業的生活畫面,畫面氣勢豪放。繪畫風格多模仿名家畫法,最為突出的是:人物效仿陳老蓮等,山水取法王石谷等,花鳥則似華秋岳等……這種刻意追求繪畫效果的作品,與明代民間色彩和裝飾趣味的五彩瓷畫不同,使五彩瓷的風格大為改觀。受文人畫的影響,構圖繪畫性強,講究虛實層次,色彩搭配和諧,呈現出清新秀美的藝術特點。
雍正時期,古彩瓷器型秀麗、靈巧精細,色彩淡雅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