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粉彩代表人物
2019/2/21 12:07:13
明清兩朝皇家重視景德鎮陶瓷生產,集中全國的人才和物力,保證了皇家官窯景德鎮陶瓷的質量。景德鎮陶瓷的胎體精細、釉質潤凈、制作規整、品種多樣,特別是顏色釉瓷的精細講究,可以說達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境地,促進了景德鎮陶瓷藝術的發展。但是,由于官家的統治,又扼殺了景德鎮陶瓷藝術家個性的張揚和發揮,成為了中國景德鎮陶瓷藝術發展的桎梏。景德鎮人杰地靈,人才輩出,隨著清朝國力的衰敗,皇家御窯廠的衰落,一批出類拔萃的優秀民間陶瓷藝術家異軍突起,本節簡要介紹晚清到民國時期從事粉彩陶瓷創作已故代表人物。
徐仲南(1872-1952年):民國時期景德鎮繪瓷名家,字陔,號竹里老人,齋名棲碧山館,江西南昌人。少時入南昌某瓷店學徒習彩瓷,成名較晚。1918年受聘于江西省瓷業公司,赴景德鎮管理瓷業美術,結識王琦等人,后為珠山八友之一,在八友之中年歲最大,亦享年最久。徐氏擅繪松竹,瀟灑勁拔,聚散一體,獨具一格。作品題款或行書或行楷。與同時期其他名家不同的是少見長篇題款,以“仲南徐陔寫”“竹里老人徐仲南”等較為常見。印款或“仲南”或“徐印”。其子徐天梅亦為景德鎮著名美術家,擅畫走獸兼及人物、花鳥、草蟲。1958年被景德鎮市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術家”稱號,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
鄧碧珊(1874-1930年):民國時景德鎮繪瓷名家。字辟寰,號鐵肩子,別號煙波釣徒、小溪釣徒,齋名晴窗讀書樓,江西余干人。清末秀才,為珠山八友之一。鄧氏擅長粉彩魚藻,受日本寫實繪畫影響頗深。作品多不繪漣漪,以水草游魚得碧波之韻味,筆法細膩,筆趣優雅,層次暈染豐富。亦擅人物,據說鄧氏在景德鎮最早用九宮格畫像,王琦早期瓷像技法即由其傳授,惜傳世作品罕見。鄧氏秀才出身,書法造詣較深,王琦曾執弟子禮向鄧習書法。鄧氏在景德鎮瓷繪藝人中頗受尊敬,鄧氏作品書款以“鐵肩子鄧碧珊繪于珠山客邸”,“鐵肩子鄧碧珊畫意”及“鐵肩子碧珊”較為常見。印章款見有“鄧氏”“碧珊”及別號“煙波釣徒”“小溪釣徒”等。
何許人(1882-1940年):民國時景德鎮繪瓷名家,字德達,原名處,其名取陶潛《五柳先生傳》中“先生不知何許人也”更名何許人,安徽南陵人。少時至景德鎮習青花,后改學粉彩。何氏于民國初年曾赴北京學仿古瓷,得見故宮所藏歷代名畫,技法大進。何氏擅雪景,布局承宋人之勢,又有明代宮廷畫風。筆法受清初王石谷山水影響,用筆精到嚴謹。色彩以墨彩勾山嶺、屋宇輪廓,四周則為敷粉留白。特別畫面中的幾處暖色,如窗欞、行舟等的紅色,不僅使畫面有冷艷之美,而且將冰雪世界注入一絲春意。何氏擅微書,書藝不凡。其作品題款以“許人何處畫于溢浦客次”“許人何處畫”“陽谷許人何處畫于溢浦”常見。印文則多為“許人”“何處”“許人出品”等。
王琦(1884-1937年):民國時景德鎮繪瓷名家。號碧珍,別號陶迷道人、陶迷散人,齋名陶匋齋,江西新建人,珠山八友之一。17歲時至景德鎮以捏面人為生,后得鄧碧珊傳授,專事肖像畫創作。由于他具有較強的造型能力,肖像畫頗受各界歡迎。1916年浮梁縣知事程安曾題“神乎技矣”匾額于王琦畫室,使他名聲大噪。1916年后與王大凡赴上海得見名家原作,眼界大開,改學清乾隆間揚州八怪之一黃慎的畫風,以寫意人物與草書長題在景德鎮藝壇別樹一幟。其人物刻畫細致,線條簡練概括,深得寫意人物畫之妙旨。八友之中,以其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王琦早期作品多不書款,僅畫圖章。中年后作品題較長,以草書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