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允鵬:我的陶瓷情
2019/5/21 17:41:42
我出生在一個陶瓷家庭,父母都是陶瓷企業的職工,小時候白天有時跟母親上班,晚上父親經常去車間現場了解情況,有時也跟著去轉轉。童年的我看到一塊塊灰黑色的泥土在工人叔叔阿姨手里經過一道道工序,變成一件件精美的瓷器時,感到很好奇,很神秘,希望將來有一天我也能做這樣的事情。大學報考志愿的時候,父親講陶瓷行業很缺人才,建議考輕工學院學習陶瓷技術,我也很感興趣。多年的努力沒有白費,1986年終于如愿考上了山東輕工業學院硅酸鹽工程專業。四年的學習生活,我一直沒有放松,最后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并獲得了學校優秀畢業設計獎。
多年的實踐與學習,我深深地感覺到要做好高檔陶瓷,僅有好的材質是遠遠不夠的,就如一塊好的布料,如果沒有好的設計,沒有好的裁縫,不會做出好的服裝,同樣,高檔陶瓷也需要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才好。
1998年,我有機會負責日用瓷分公司的管理工作,直接負責高石英質國瓷的開發生產工作。1999年,國慶五十周年之際,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貽謨先生、劉凱民總工等為釣魚臺國賓館成功開發了中華龍系列餐具,后來該產品進入中南海紫光閣,成為當代國瓷,目前仍在使用,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好評。同年,開發的餐具被選送到了中央軍委八一大樓使用。至此,山東硅元的高石英瓷成為中國的黨政軍最高機關用瓷,并被譽為第三代“國瓷”(2009年稱為“當代國窯”)。2008年主持了公司設計中心的組建工作,2010年公司設計中心被山東省經信委授予“山東省工業設計中心”。2012年又有幸主持了中央首長用蓋杯等瓷器的設計工作。2015年公司入選中國工業設計協會評選的“十佳創新企業”。
自參加工作以來,先技術、后藝術、再設計,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和榮譽,主持或參與省級以上項目十幾項,有多項成果獲得省市科技進步獎、發明獎,多項設計作品在全國及省市級評比中獲獎,在《中國陶瓷》、《中國陶瓷工業》、《山東陶瓷》等科技期刊上發表論文40多篇,獲發明專利授權多項,外觀設計專利授權及版權多項。
2003年被山東省輕工行業辦公室評為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004年被山東理工大學材料學院聘為教授、碩導,2005年被評為淄博市首批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6年獲淄博市優秀青年知識分子標兵稱號,2007年5月被聘為中國陶瓷機械設備技術應用專業委員會委員,2008年被山東輕工業學院聘為教授、碩導。2009年出版了專注《骨質瓷生產技術》,2010年被評為山東省陶瓷藝術大師,2012年執筆起草的《高石英質瓷器》國家和地方標準,獲準實施。2013年榮獲淄博市勞動模范稱號,并當選第五屆山東省陶瓷藝術大師評委、中國陶瓷工業協會藝術陶瓷委員會常務理事,榮獲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有突出貢獻的陶瓷工作者”榮譽稱號,同年出版了專著《簡明陶瓷技藝》。
對陶瓷的熱愛,使我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圍繞陶瓷不斷跨界學習。參加工作后,先從事了十多年的陶瓷材料及工藝技術研究,又從事了陶瓷藝術設計創作及管理工作,近十年左右又努力學習工業設計理論并實踐。1995年在日本做過陶瓷技術研修,2001年在清華大學學過陶瓷材料工程,2012年到中國藝術研究院做過設計藝術學訪問學者,2015年在德國Bayern Design機構學過工業設計,二十多年來沒有停止過學習的步伐,圍繞“國瓷”一直致力于科學與設計藝術以及文化的融合,注重用新技術和新設計對傳統陶瓷產業的提升,用新技術去實現陶瓷藝術家的創作靈感,用新設計去展示技術之美,器物之美,用科學技術和藝術創作去展示陶瓷的無窮魅力,期望在日用陶瓷和藝術陶瓷中融入更多的技術、藝術以及文化元素,用設計來美化生活、優化生活。吾雖天資愚鈍,但一直在不懈的追求;雖無驕人業績,但不失一顆孜孜以求陶瓷事業發展的赤子之心,也希望廣大朋友更支持我們的陶瓷事業,對陶瓷這份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