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花釉技藝
2020/8/10 14:01:25
摘要:本文介紹了淄博花釉的歷史沿革、藝術特色、制作工藝技術以及造型特點等,分析了影響花釉肌理形成的因素,對淄博花釉材質美、造型美、工藝美等進行了探討,對淄博花釉今后的發展及應用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淄博花釉、窯變、肌理
1.淄博花釉的沿革
花釉是藝術瓷家族中的一個重要門類,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杰出創造,它以其豐富的色彩、變幻莫測的流紋肌理變化而著稱。傳統花釉多由兩種或兩種以上釉料疊加施釉燒制而成。近年來也有直接用一種釉通過施釉厚薄變化而燒成肌理變化的花釉效果。
在唐代,河南的魯山窯、黃道窯等窯口就有以黑色為底釉,上施乳白或淡藍色釉的花釉制品生產,制品黑、白、藍色彩對比強烈,肌理變化豐富,裝飾效果甚佳,后人俗稱“唐鈞”。后來我國各窯口陸續創造了多種風格的花釉,如北宋的鈞窯,南宋吉州窯的黃兔毫、藍兔毫、鷓鴣斑、玳瑁斑等。明朝的石灣“廣鈞”,宜興的“宜鈞”等以及盛行于清代雍正乾隆時期的景德鎮御窯廠的“爐鈞”等。從施釉技法來講,唐三彩、宋鈞可以說是花釉技法的典型代表,只是唐三彩個性太鮮明,而忽略了它的花釉裝飾技法。宋鈞、爐鈞亦是如此,獨自成類,而多把黑底釉上施白釉或其他色釉的一類產品,叫做“花瓷”或“花釉”,此類產品宋以后各代都有燒制。
淄博花釉在宋代博山大街一帶的窯場多有燒造,與魯山花瓷一樣,是在黑釉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釉。釉面以流淌的泛藍釉或白釉形成自然的垂流條紋,色彩相互交融,或為色塊、或為相互交融的流紋,自然生動,斑璨淋漓,絢麗多彩。
北方的黃土含有4~8%的氧化鐵,有些經過淘洗后可以作為黑色釉使用,這類土叫做“藥土”。在此釉之上,施白色或其他顏色釉料,根據成分、氣氛、溫度、施釉厚度以及造型等因素的影響,在燒制過程中產生生動美妙色彩斑斕的流紋,又稱“窯變花釉”。建國前,只有山頭一帶窯場生產紅花釉、黃花釉等幾種美術陶瓷。建國后,淄博陶瓷行業開展恢復傳統產品的研究工作,1959年,山頭老藝人周洪田研制成功了虎皮釉、云霞釉等品種。上世紀七十年代中葉,淄博市硅酸鹽研究所利用當地制瓷原料開展黑系窯變花釉研究,1974年9月試制成功,主要有兔毫、藍鈞、鷓鴣斑、虎皮、玳瑁、禮花釉等,1978年通過省級鑒定,并在產區推廣,形成了淄博特色。八十年代淄博美術陶瓷廠朱一圭先生等研制開發了立粉花釉,在施黑色底釉的盤子用立體線條加以強調,再根據畫面填上不同顏色的面釉,燒制后,作品線條清晰,立體效果強,釉面豐富,此類技法在陶瓷藝術創作上開創了一條新路。二十一世紀初,也有一些藝術家嘗試使用琉璃做釉料,使釉料顏色變得更為絢麗多彩。
2.淄博花釉的特色
2.1就地取材 鐵系底釉
七十年代研制成功并逐漸興起的淄博花釉以黑釉系(鐵系)為主,用淄博當地含鐵較多的俗稱“藥土”鈣質粘土(成份見表)經淘洗等加工處理后,與其他釉用原料配制作底釉。“藥土”來源廣泛,過去裝備簡陋,經過淘洗等簡單處理后,即可做釉。“藥土”屬沉積黏土,粘性適中,施釉后坯體附著性能好,與面釉也容易結合,不易脫落或滾釉。一般是先施一層黑底釉,再上面釉。在氧化氣氛中燒成后底色為黑色。在燒制過程中,因為釉料中的碳酸鹽等高溫分解,釉面形成氣泡,兩種不同的釉料產生不均勻、不充分的化學反應,而形成的豐富的肌理變化形成色彩各異、紋理不同的釉色。
花釉的底釉和面釉要有較大的高溫粘度差,這樣在高溫燒制過程中,底釉和面釉會發生相對流動并相互反應,特別是高溫起泡,氣泡破裂后,在氣泡的周圍出現不均勻現象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