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允鵬:淄博的炻器
2020/8/6 13:34:54
中國陶瓷歷史悠久,品種豐富,工藝精湛,燦爛輝煌。中國是瓷器的發明國,曾絕對領先世界一千多年。鴉片戰爭后曾一度衰落,新中國成立后,又有了飛速的發展。淄博是我國著名的陶瓷產區,不論是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等方面還是在規模、質量、內外銷方面都曾有驕人的業績。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個新的名詞在陶瓷業界不斷出現,并且穩定了下來成了一類材質和制品的代表,《現代漢語詞典》中這樣介紹:“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間的陶瓷制品,多呈棕色、黃褐色或灰褐色,質地致密堅硬,跟瓷器相似,如水缸、沙鍋等”,這個詞就是“炻器”。
炻器這一名詞是日本人學習歐洲先進技術翻譯Stoneware時為了表明它不是直接用石頭制作的,而是瓷石等原料加工后經過燒制而成的石胎陶瓷,所以加上“火”字旁,創造了新字“炻”并譯作“炻器”。作為陶瓷講,清代之前我國的文獻上沒有出現過這個字,民國后從日本輸入了“炻”這個新造漢字,偽滿時期曾用炻器做過少量硬幣,稱為“炻幣”。
從其燒成溫度、吸水率、燒結狀態、耐刻劃硬度、高強度和良好的熱穩定性等物化狀態來看,炻器更接近于瓷器,只是不透明和吸水率略高而已。我國古代很多陶瓷制品的材質都屬于這類材料,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淄博瓷廠“昆侖牌”炻器咖啡杯
淄博的炻器產品始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淄博瓷廠。據原淄博瓷廠總工田良勇先生寫的《淄博瓷廠炻器》一文介紹“1974年秋季,生產技術廠長槐興亮同志從輕工業部陶瓷處處長陳錦康處獲悉:1972年2月2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時,帶來了一套炻器餐具,是國際時興的產品。后來,副廠長任嗣薛參加春季廣州交易會,帶回來一套釉面顏色為淺藍灰色炻器杯碟,...如能及時提供樣品,客戶可很快簽約訂貨。1974年10月廠部給實驗室下達了試驗炻器色瓷的專項任務。...經過反復試驗,試制出灰藍色、灰綠色、淺土黃色和奶油黃等色。經優選...1976年3月以奶油黃色定型。”(《淄博陶瓷琉璃大觀》,37頁)。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淄博陶瓷企業所用高品質高嶺土陶瓷原料多從山西、湖南等地采購,由于鐵路運輸緊張及資源分配等問題,原料不能及時運進,常常影響生產。利用當地原料開發新產品,顯得尤為重要。淄博瓷廠開發的炻器是利用當地儲量豐富的焦寶石等為主要原料,產品除無透光度及白度稍差外,其理化性能與細瓷相似,具有胎質堅硬細致、釉面光潤耐磨等特點。產品不但適應了市場,利用當地原料制作,減少了長途運輸費用,而且解決了原料外購卡脖子問題,也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1977年春季在廣州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上,產品一經展出,大受歡迎,引起了轟動。特別是玉鐘咖啡具,造型簡練俊秀,用絲網顏料花紙紅色圈加金銀子母線裝飾,新穎別致,簡潔大方,尤以寬紅色邊和咖啡色邊花圖案裝飾著名,備受客戶歡迎,客商稱為“金色的春天”,因顏色為奶黃色,并且除透光度外,其他性能與瓷器相當,故也稱之為奶油黃色瓷。產品有15頭至45頭成套餐具、咖啡具、茶具,還有牛奶杯及掛、座盤等。因出口訂貨多,當年即大批量生產,并注冊了“昆侖牌”商標,也稱“昆侖色瓷”,并于1978年通過了省級技術鑒定。淄博瓷廠生產的炻器1978年出口了660萬件,1979年出口了1100萬件,1980年出口了1560萬件,與年俱增,暢銷不衰。主要銷往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泰國、香港、新加坡等近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從1976年投產到1982年期間累計銷售了1.2億件,創造利稅2550萬元,在人均月工資只有幾十元錢的時代,創利能力是相當了不起的。
淄博瓷廠“昆侖牌”炻器
淄博瓷廠“昆侖牌&rdqu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