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允鵬:叩問當代陶瓷發(fā)展方向
2019/5/21 17:29:24
單套茶具一次性賣出上千套,這個數(shù)字在全國同行業(yè)也算高的,其平均單件價格在國內同類產品中名列前茅。這是2012年山東硅元新型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創(chuàng)造的銷售紀錄,所售產品是山東陶瓷藝術大師任允鵬的得意之作。
十年以前,在中國陶瓷設計界幾乎聽不到任允鵬的名字,那時的他一直埋頭于陶瓷材料研究,并有多項成果獲得省市級獎勵,在日用陶瓷材料領域是國內知名的中青年專家。
近年來,任允鵬設計的陶瓷作品出現(xiàn)的頻率越來越高,而且每一件都以其巧妙的創(chuàng)意和獨特的產品內涵引起業(yè)界的好評。紅釉《蘋果尊》、星光美鉆《水滴瓶》、茶具《蝴蝶泉》、龍年主題創(chuàng)作《龍年如意》等作品,以其清新雅致的風格為當代陶瓷界帶來一股新風。
馬上如意
45cm×20cm×41cm
2013年
陶瓷的兩只翅膀
任允鵬所在的山東硅元新型材料有限責任公司,是當代國瓷的研究制造者。從20世紀80年代起,硅元研發(fā)的高石英瓷餐茶具就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專用瓷器,專門用于接待外國元首等國內重大場合。
作為公司的副總經理、陶瓷材料研究專家,任允鵬考慮問題的視角和高度與眾不同。他說,我們所做的研究從一定意義上代表了中國當代陶瓷的水平和方向,站在陶瓷產業(yè)的未來思考當代陶瓷發(fā)展趨勢,這樣才有更強的現(xiàn)實意義。
縱觀幾千年的中國陶瓷文化,陶瓷材質與裝飾技術的關系一直處于模糊不定的狀態(tài)。有的認為,材質只是一種表現(xiàn)載體,裝飾技術才能體現(xiàn)陶瓷的價值。有的看法正好相反,認為陶瓷之美在于本質,裝飾藝術只是為了襯托和表現(xiàn)陶瓷本身的美。兩種觀點的矛盾已經糾纏了上千年,直至今天依然爭論不休,在陶瓷創(chuàng)作上持兩種觀點者自然也是各有偏重。
實踐出真知。任允鵬從當代國瓷的發(fā)展經驗和自身的實踐體會中得出認識,對當代陶瓷的發(fā)展方向做出了清晰有力的思考。
任允鵬出生在陶瓷之家,他的父親和母親分別是當時山東省陶瓷公司的領導和彩繪技師。他從小就熟悉陶瓷,大學學的又是陶瓷專業(yè),從走出大學校門起,他就一直從事陶瓷材料的研究與開發(fā)。1995年,他作為中日人才交流協(xié)會的研修生,被公司選派去日本研修陶瓷技術,后來又考取了清華大學陶瓷材料學工程碩士,2011年下半年開始在文化部所屬的中國文化藝術研究院做為期一年的訪問學者。在平常工作中,去景德鎮(zhèn)、潮州、唐山、德化等產區(qū)做考察交流更是家常便飯。這幾年,他還代表公司去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韓國等做陶瓷技術交流。
魚子藍怡然瓶
13.5cm×13.5cm×31cm
2013年
二十多年對陶瓷的執(zhí)著追求和不斷地學習思考,使他深深地感到: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陶瓷文化源遠流長,中國陶瓷材質優(yōu)良、技法豐富,但中國當代陶瓷在造型設計、裝飾和工藝技術管理上卻存在不足,需要從科學和藝術兩個層面實現(xiàn)突破。
在任允鵬看來,陶瓷材質是藝術與審美的基礎與核心,沒有好的材質斷然不會有成功的陶瓷作品。好的工藝能夠保存、展現(xiàn)和發(fā)展材質的個性和優(yōu)點,或者說工藝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展現(xiàn)材質個性和優(yōu)勢的藝術。
近年來,他主持研究的“高白精細瓷”、“低溫燒結復相耐磨陶瓷”等多項成果獲得省市級獎勵,專著《骨質瓷生產技術》在2009年出版,主筆起草的《高石英瓷器》國家及地方標準于2012年8月正式實施,這些研究成果標志著任允鵬和他的設計團隊在多種先進材質研究制造水平上居于全國前列。用他自己的話講:“從科技的圈子進入藝術的圈子,面臨陶瓷藝術專業(yè)知識的不足。但是,在陶瓷藝術圈子里我懂得材料技術更多一些,從某種角度講,這也是一種優(yōu)勢,我可以想辦法讓陶瓷藝術插上科學的翅膀。”
正是因為在技術與藝術的結合上存在優(yōu)勢,任允鵬的創(chuàng)作才具備了特別之處,那就是作品整體意識突出,從外到內呈現(xiàn)圓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