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傳承
2019/8/11 12:15:41
漢三彩
東漢班超出使西域,使中斷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絲綢之路”重新從洛陽啟程,且大大擴展了活動范圍和交往領域,洛陽成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精美的陶瓷,成為東西方交流的主要商品。
東漢洛陽的陶瓷手工業空前繁榮,真正的瓷器在這一時期開始出現,彩色鉛釉--“漢三彩·的出現,為之后多姿多彩的陶瓷世界奠定了最有力的基礎。
漢代三彩的釉色,不僅有著翡翠般美麗的綠色,還有高貴無比的黃色,而且釉層清激透明,釉面光澤強,表面平整光滑,光彩照人,豐富了陶器的色彩,增強了裝飾的藝術效果。龍紋、鳳鳥、玄武、羽人、四神、武士、云氣等奇妙生動的畫面紋飾,配以艷麗的釉色,更顯得輝煌奪目。
漢代三彩制作法除了輪制、磨制和手捏更加嫻熟外,造型生動、線條流暢,高度概括精煉,特別是施釉技藝的發明與發展,在陶瓷史上有其非常重要的意義,打破了漢代以前釉色單一的局面,是漢代藝匠對釉色裝飾藝術的大膽創新,是藝術品位和風格的升華。
南北朝三彩
南北朝時期,各行各業能工巧匠云集洛陽,手工業、陶瓷制造業比比管是,三彩廣泛盛行,并開始用于宮殿建筑。
在施釉方面,有些黃底上加綠色,或在白底上加綠彩,有些白、黃,綠、褐多色同時并用,從單調色釉向多彩袖邁進,為盛唐絢麗多彩的三彩奠定了技藝基礎。
這一時期是中國石刻、雕塑、陶瓷藝術高度發達。在洛陽發現的十余座北統貴族墓中出土了大批頗具特色的陶模型明器,尤以大量造型精致、形態秀美的陶俑最具代表性。這時期的中國陶瓷,融實用性與觀賞性于一體,由于陶瓷性能優、成本低,逐漸取代了一部分銅器、漆器、木器等,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生活用具。
南北朝三彩,胎質、施釉、工序、火候等方面幾同唐代三彩,唯釉色、施釉厚度、袖彩流動性和彩繪方面尚未達到唐代三彩的高度。作為“漢三彩”至“唐三彩”的過渡期,為唐代中國向瓷的鼎盛帶來了黎明前的曙光。
唐三彩
隋大業元年,隋場帝開鑿貫通南北的中國大運河,洛陽成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和交通樞紐。
唐武周時期,女皇武則天執掌朝政,國家統一穩定,中外貿易勃興,民族融合,奢靡之風漸盛。洛陽、長安東西兩京,達官顯貴,多集于此,生前窮奢極欲,死后厚葬成風,以“三彩”器為隨葬,竟成時尚。上至皇室,下至庶民,破戶傾資,廣為流行。
唐代三彩不僅產量大、質量高,在工藝技術和藝術表現兩方面都趨于完美,洛陽三彩迎來了歷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代表著盛唐時期科技水平和藝術水準的巔峰。
用途上,除燒制大量建筑 生活用瓷外,唐代三彩為適應厚葬之風,燒造馬、駱駝、男女侍俑、文武官俑,以及亭臺樓閣、假山水榭模型等冥器。造型上,雍容華貴、多種多樣,色彩飽滿明快、內容健康大度,代表了盛唐時期文明的高度發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中國陶瓷從單調色釉演進到繽紛多彩的陶瓷藝術,“唐三彩”起到了導夫先路的作用。
宋三彩
“宋三彩”釉色淡雅,沉靜含蓄,意境深遠。工藝手法上更注重器表的裝飾工藝,尤擅長刻畫填彩的手法。
胎體主要用刻畫方法進行裝飾,在澀胎上按紋飾需要填入色釉,二次燒成。
宋代三彩釉色豐富,黃、綠、白赭、艷紅、烏黑、醬色,并新創一種翡翠釉,色澤青翠明艷,畫面生動,填色規整,少見藍釉。日用器物多見。亦有小型狗、馬等玩具,以枕為大宗,也見有舍利匣、塔等供器,畫面具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
宋代三彩保持了唐代民窯的特點,主要產地為河洛地區。
明三彩
明三彩”的典型是琉璃三彩,琉璃三彩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