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曉晴口述史——成長環境
2019/11/15 17:57:08
20世紀60年代,我出生在中國著名的瓷都——江西省景德鎮市。我從小就喜歡在這座城市的街巷弄堂里玩耍,當時景德鎮的自然環境和今天是完全不一樣的。我住在弄堂里,弄堂旁邊有瓷廠。當年景德鎮瓷廠的各個車間的位置是零散分布的,制瓷車間也是分開的,只有燒瓷及生產泥坯有集中的地方。成品做好之后就會放到弄堂里,人們選瓷往往到弄堂里去選,就這樣,弄堂里的場地就成為存放燒制好瓷器的倉庫。
挑運高嶺土
景德鎮的陶瓷業在20世紀60年代處于“大躍進”的發展狀態,景德鎮市將美術雕塑瓷廠、曙光瓷廠、出口彩繪合作工廠、紅光瓷廠四個合作工廠由集體所有制轉為全民所有制,這使得景德鎮陶瓷行業所有企業均成為全民所有制企業,此后當地政府又將這些企業合并重組為九個大型全民所有制的地方國營陶瓷企業,加上之前已創建的地方國營建國瓷廠,在中國陶瓷工業發展史上具有傳奇色彩的景德鎮“十大瓷廠”正式成形。
我的父親在新平瓷廠(后來的“人民瓷廠”)行政部門工作,這家瓷廠由公私合營的華光、群益、光大三個瓷廠合并而成,其主打產品為景德鎮傳統四大名瓷之一的青花瓷。當時陶瓷行業勞動者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父親因幼時便接受私塾教育,憑借扎實的文字功底成為廠里的“一支筆”。父親對我管教非常嚴厲,也許是希望兒子將來不要成為受苦受累的一線工人,期待兒子可以成為像他一樣的腦力勞動者。但兒時的我似乎在血液中就蘊含著誰也剝奪不了的陶瓷基因,寧愿跑到河邊撿拾渣餅(燒制瓷器時,為了防止瓷器與窯具黏結而墊在器底的一種瓷質墊具)玩打水漂,也不愿聽從父親的安排去與識字的老先生親近。
在我的兒時,景德鎮有很多小作坊,土坯房散落在弄堂里,那時還保留著一些古老的舊宅民居,現在大多已經消失了。當時弄堂里有一些選瓷和加工泥料的作坊。我家門口經常有挑著泥坯的人經過,泥坯在運到車間去包裝的路上容易被打碎,經常會有泥巴掉落在弄堂的路上春天時景德鎮經常下雨,雷響過之后,一場大雨就下下來了,我們躲在屋檐底下,站在古老的土磚、土瓦的建筑物下躲雨。弄堂里的路面是磚石鋪的,由于裝載陶瓷的車輛長期碾壓,路面變得高低不平,兩邊有小的水溝。狂風大雨之后,我們打著赤腳,從高低不平的路上把泥巴撈起來,在水溝里做小“水壩”,把水攔住。等雨漸漸停了,“水壩”也裝滿了水,再把“水壩”開一個缺口,看著水流走。與現在的人不一樣,那個年代的人在很自然的環境中成長。在那種環境中,我們跟自然親密接觸,路邊長著青苔、蕨草、馬尾草和蒲公英,在我們家門口,只要有土的地方就會長出這些東西。
龍窯古窯址
那時候的工人很辛苦,他們在景德鎮工作,但家不在這里,有可能是在都昌、撫州、樂平、鄱陽等地方。有時候,他們挑完東西休息,我們從他們的作坊門口路過,聞到有蒸肉的香味,有的人一個月或一年才煮一兩次肉。那些工人特別樸實,他們挑完了坯土、煤渣,或做完包裝之后,自己帶了一個小炭爐或是柴火爐,一邊工作一邊自己煮肉吃。當時防火設施沒有現在嚴格,但當時的人們防火意識很強,從未發生過火災。吃飯的時候,他們把肉煮得很香,我們好奇地跑過去看,他們還會說:“你吃一塊吧!”由于家不在這里,一個人吃,就煮一個菜,配一些自己從家里帶來的小醬菜。他們穿得也很樸實,褲腳挽到了膝蓋上,穿著坯房里專用的工作服。
現在的瓷器業生產結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那個時候文化、歷史、自然積淀下來的東西還是非常深厚的。
我們家住的地方和廠子、作坊是混在一起的。有拉坯的作坊,我們就去看人家拉坯,偷人家的泥巴玩。“文化大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