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曉晴口述史——學藝經歷
2019/11/20 15:40:09
1975年夏天,14歲的我被家人送到景德鎮少年宮去學畫畫。當時我們少年班里有很多人,其中大部分后來成為景德鎮陶瓷界的中流砥柱,有曹春生、張景輝、劉志為、王秋霞,還有龔循明……好多人是當時班上的同學,現在已成為我們這個行業里的優秀骨干。
饒曉晴(右一)考上景德鎮陶瓷學院時與小伙伴合影
徐慶庚是我的啟蒙老師,也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那年暑假我學了一個月的繪畫基礎后,就開始學習創作。我畫了一幅戴鴨舌帽的工人老頭畫,被徐老師改得很厲害。后來我又學工筆畫,畫紙都被我繃破了。老師將我們的畫修改后,準備搞個展覽。后來趕上毛主席去世,大家心情很沉重,就這樣,展覽就被取消了。但是這次學畫的經歷讓我認識了一幫朋友,以后有緣在一起繼續畫畫。學畫停止了,我就準備“上山下鄉”,又不想太辛苦,父親就聯系了浮梁壽安大隊,讓我去畫板報。1977年,我父親帶我到景德鎮陶瓷學院姚永康老師處,姚老師當時三十幾歲,正準備考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鄭可先生的研究生。他就帶我們上工棚去寫生,對象有農民、工人。晚上畫頭像,我就組織幾個同學一起去畫。1978年我高中即將畢業,準備考大學,寄畫到各大美院,到要報考的學校報名,年初寄畫到中央美術學院,我的畫稿一直沒有被退回來,就認為自己有希望。直到當年四五月稿子才被退回來,也就沒有機會再準備其他學校的報考了。那一年高中分文理班,我被調到文科班,1978年我就沒參加高考。1979年再次參加高考,在景德鎮第二十二小學參加美術加試。考完后不久,我很快就收到了合格證。馬上回到學校參加文化課高考,報考時景德鎮地區有三所美術學校可以選擇,景德鎮陶瓷學院、江西師范大學、上饒師范專科學校。之后我就進入了景德鎮陶瓷學院79級陶瓷美術設計班。當時的老師沒有任何功利心,教授學生毫無保留,班上學習氛圍也很好。大家都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大學畢業后,我被分配到景德鎮市技工學校當老師,不過我真正從事陶瓷美術設計教學工作只有一年。其間還做過圖書管理員、教學秘書、語文老師。我曾想去考研,非常想考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研究生,尤其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位于北京,讓我非常向往。1989年我就準備考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胡美生老師的研究生。我曾經在大學期間聽過胡美生老師講的課,并且胡老師也來過景德鎮,當時就感覺胡老師人很樸實。不巧我考試的時候,胡老師的岳母去世,沒有參加我的面試。加上我的外語分數也考低了。所以那年我沒有考上。胡美生老師看了我的專業成績后,給我寄了一封長達六頁的信,言及對我的感覺很好,這封信給了我極大的鼓勵。于是我們結下了不解之緣。2013年我幫胡美生老師出版了一本書,之后我又以朋友的身份幫他在景德鎮舉辦了一次個展。雖然我并非胡美生老師的弟子,但是他對我能夠幫他舉辦這樣的一場展覽特別感動。他對專業鉆研之精,令人敬佩,可以說他是陶瓷界中一輩子以實際行動探索陶瓷新面貌的為數不多的學者。
考研回來之后,正值20世紀80年代末期,我逐漸放棄了報考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念頭。在景德鎮市技工學校工作之后發現“我不能離開景德鎮”的情感越來越濃烈,景德鎮歷史沃土太厚,于是我就靜下心來從哲學角度開始研究陶瓷作品。我從哲學方面探索民間青花傳統紋飾與道教圖式之間的聯系,發現民間青花的符號性、包容性很強,符號與道家哲學息息相關。尤其是“嬰戲圖”起源于“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隨著時間的推移,結構發生變異。后來我越發覺得研究紋飾文化特別有意思,它是一個文化的混合體,如《秦高騎驢》等,與古典哲學發生聯系,我也逐步開始研究傳統文化。歐洲的哲學注重邏輯與具體事項,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