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曉晴口述史——古彩嘗試 斗彩創作
2019/11/20 16:40:29
過去人們對古彩的認識有誤區,是因為古彩和民間青花有很多相近之處。古彩涵蓋的傳統文化包容性強,視覺厚重,符號很有表現力,也更加格式化。陶瓷裝飾中,無論是青花還是古彩,都具備容納更多西方文化的特征。我在古彩瓷山水的創作中,多采用西畫點線面結合的裝飾手法。粉彩瓷創作則更多地需要畫者具有國畫色彩、線條的基礎,需要可塑性的元素,具有更強的塑造能力。
早些年我參加在南京博物院舉辦的一個展覽,第一次看到一些非常漂亮的古彩作品,令我非常震撼,心中感慨:“原來古彩這么好看!”回來以后我就開始嘗試著畫古彩。2004年我的一件古彩作品《琴棋書畫之一》參加嘉德拍賣,成功拍得38萬元。那件作品是我剛涉足古彩不久畫出的,自我感覺還是比較好的。
嬰戲圖古彩瓷瓶 高51厘米 直徑31厘米 2006年創作
古彩講究文人線條、民間色彩和傳統氣韻。我的古彩作品強調去除圖案化,因為圖案化畫面容易縛住手腳。事實證明,非圖案化的古彩也非常受人喜歡。古彩當初并沒有高度發展,給予后人很多突破空間。我的古彩山水突破了傳統文化的格式,具有現代文化的概念。過去人們對古彩的認識誤區,是把古彩當作圖案,現在人們更多的是注重古彩、民間青花的表現形式,以及寫意的文化符號、視覺張力所具有的包容與厚重感。畫面上表現自然的東西,人的視域及表現力在這種觀念中,與現代西方藝術相結合,無論青花、古彩都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不僅使文化突破了地域空間,也使古彩有了很大的發展。
1991年后,藝術品市場最好的地方在中國香港,景德鎮陶瓷在香港開始打開局面。陶瓷創作需要一定成本,經濟壓力使得陶瓷藝術家們不得不動腦筋,既要體現文化內涵,又要兼顧市場需求、平衡創作的壓力和市場的壓力。國有制瓷單位與瓷廠古窯的解體,使得那些地方原本燒壞了及質量略遜的瓷器流向了市場,那些瓷器很便宜,一件十幾塊到二十幾塊錢。尤其是顏色釉的瓷器,由于自然原材料接近傳統,配方與古代陶瓷是一個配方。所以我當時在跳蚤市場上買了一批顏色釉的瓷器,都是柴窯的瓷器,今天看來都是絕妙的東西。景德鎮人民廣場與體育館的附近就有個跳蚤市場。當時正好我每天要接送小孩,從學校回我岳父家的路上就會路過人民廣場,我就把自行車放下,去跳蚤市場那兒找廠里流出的好瓷器。一買到好東西就非常開心,有些細小毛病的瓷瓶買回來后,我會經常思考,琢磨著怎么改進。景德鎮現代氣窯燒制的都是鐵系釉,柴窯燒制的都是銅系釉,而且越來越少。我買回那些東西后就會因地制宜地處理瓷瓶上的畫面,現在來看不得了,有一個是燒壞了的膽瓶,正好肚子有一片泛白,我就畫了《臥薪嘗膽》。拿到香港去,香港藏家稱這件作品為“千古一絕”。包括后來的三陽開泰、嬰戲、山水等題材的作品,都是柴窯燒制的東西,很厚重,我現在很懷念那些東西。香港市場很認可,從景德鎮拿貨價是1000元左右,到香港可以賣到四五千元。現在看來,當時出于對生活渴望、對生活熱愛、對人生掙扎,我才會動那些腦筋,將這些柴窯顏色釉瓷瓶拿出來進入市場,不僅形成了良性循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陶瓷文化語言。很慶幸當時的市場讀懂了這種陶瓷文化語言,如果沒有中國香港市場將陶瓷藝術局面打開,很難想象今天的陶瓷業的繁榮景象。現在藝術品逐步回流,形成了二級市場,好的藝術家有一定收藏價值的作品在二級市場流通,無形中增強了很多人的信心,有的人眼光更高一點,手里的藝術品流通更快一些。二級市場對藝術家是一種嚴格考驗,考驗藝術家的作品能否成功流通成為經典藝術品,藝術家的作品能否立起來,無關其社會權力(政治杠桿、商業杠桿)。藝術家一定不能借助社會權力、商業電影、桃色新聞,為藝術品編故事。藝術家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