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曉晴藝術成就評述——陶瓷中的道家哲學內涵
2019/11/25 13:01:42
饒曉晴 2006年作品《嬰戲圖》
1988年是中國現代藝術風潮涌動時期,景德鎮陶瓷變革也在暗流涌動。隨著與港澳臺地區及東南亞交流的頻繁,景德鎮傳統藝術瓷振興的曙光似乎也即將來臨。20世紀90年代之后在尋根潮和文化熱的推動下,出現了從傳統文人意趣中尋找資源、從傳統思想和文化中尋找資源、從民間文化中尋找資源的熱潮,景德鎮許多有為的陶瓷藝術家開始從與傳統契合的路徑中尋找解答當代文化問題的方式,他們在各自的創作中開始不同程度地引入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從茶葉、假山石、青花瓷、絲綢、旗袍、明式家具,到戲曲小說、火藥、印刷術、指南針、焰火、族譜、歷史故事、易經、禪宗和老莊思想都廣泛地被現代陶瓷藝術家所借鑒。
當時饒曉晴正在景德鎮市技工學校任教,他沒有像學校里其他藝術家一樣追逐探索新潮思想的現代陶藝,而是回歸陶瓷自身的傳統,來厘清自己作品內涵及民族心理的歸屬。他在景德鎮湖田的古窯遺址上,找尋著景德鎮傳統陶瓷文化資源。隨著研究的深入,他越發覺察到這些傳統陶瓷紋飾是一個文化的綜合體,以此為依據他開始逐步深入研究傳統文化,對照西方哲學,他認為以中國為代表東方哲學體系對人性精神的研究更加完善,因此他認為中國陶瓷文化的發展空間會更大。他開始重新學習東方文化與東西方哲學以期有更深入的理解。在對中國傳統儒、釋、道等哲學思想整體學習之后,饒曉晴開始偏重于道家的思辨,以此順藤摸瓜來梳理中國陶瓷設計思想。明代景德鎮陶瓷上的青花紋飾充分體現了道家精神的影響,這些受道家思想影響的陶瓷裝飾圖案主要有四類:一是嬰戲圖;二是神話人物圖;三是居士圖;四是山水圖。其實這四種圖式也構成了饒曉晴陶瓷作品的主要表現題材。
饒曉睛(左三)赴希臘參加文化交流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八章中曾提出:“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在第五十五章中曾提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陶瓷作品中的嬰戲形象,以我國現有文物遺存來看,早在唐代長沙窯的瓷壺上就已出現過,之后宋代磁州窯瓷枕裝飾中又出現了大量彩繪的嬰戲形象,宋元之際嬰孩題材十分盛行,景德鎮湖田窯還出現了大量嬰戲瓷雕,多施青白釉燒制,其中摩羅造像為宋人所喜愛,成為祈佑婦人生育男嬰的吉祥物。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寫道:“鄜人善做土偶兒,精巧,雖都下莫能及,宮禁貴戚家爭以高價取之。”宋人所說的摩睺羅是一種捏塑彩畫的嬰孩形玩具,又稱泥孩兒,由于上至帝王貴族下至普通百姓都十分喜愛摩睺羅,使得這種泥孩兒大量出現在市場中。元明時期青花陶瓷裝飾中嬰戲圖也被作為一種重要的表現題材而大量應用,清代陶瓷嬰戲圖更加豐富,大量出現在釉下彩瓷、釉上彩瓷、仿生瓷、雕塑瓷中。近現代“珠山八友”文人瓷畫當中也有類似題材。由此可見,景德鎮從宋代至近現代,各個歷史時期都出現過嬰戲題材的陶瓷作品。瓷雕、瓷畫中的嬰戲形象,與大自然中的花草、鳥獸等組合在一起,相映成趣,滿足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向往吉祥如意的心態?,F代名家如鐘蓮生、郭文連、陸軍、呂金泉、李磊穎等都以童子形象作為陶瓷作品的主創題材。而饒曉晴另辟蹊徑,從道家精神內涵來理解嬰戲圖的表現圖式。他認為嬰戲圖中蘊含著道家哲學思想,其中有著“法自然”“返璞歸真”“疾偽貴真”等理論的支撐。他以此為切入點,創作了一批嬰戲題材的陶瓷藝術作品。其中作品《嬰戲天趣》于1991年獲得“第二屆中國瓷都——景德鎮國際陶瓷節名作展”一等獎。作品《嬰戲牧?!酚?992年10月獲得“第三屆中國瓷都——景德鎮國際陶瓷節第二屆青春杯'大獎賽”二等獎。1993年11月,作品《嬰戲百圖瓶》入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