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曉晴藝術成就評述——陶瓷粉彩語言符號
2019/11/26 16:42:46
中國陶瓷粉彩繪畫始于清康熙年間,是在五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至今有300多年的歷史。雍正年間粉彩十分盛行,技法達到了成熟。粉彩繪畫表現的特點為色彩柔和、畫面工整、粉潤雅致。粉彩繪畫在藝術效果上更多地吸收了中國畫的表現方法,在裝飾構圖、表現手法、設色效果上比傳統的古彩藝術更接近現實,易于表達生動自然的形象,同時它又以畫、彩、填、扒、吹、點等傳統工序和材質應用的表現力而保持自己的特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粉彩繪畫藝術煥發新生,成為謳歌時代的一種有效藝術形式,比如“建國瓷”和“7501毛主席專用瓷”,許多表現社會主義建設的大型粉彩陶瓷裝飾壁畫等,都成了時代經典。改革開放之初,粉彩畫更是納入現代新藝術思潮,成為純藝術表現形態,比如首都機場壁畫中祝大年創作的粉彩繪畫《森林之歌》。進入21世紀,粉彩繪畫寫實精神應時而生,無不體現著當下的盛世之景象。寫實精神不同于西方的寫實主義,它不是客觀對象的完全模仿再現,而是建立于客觀、真實的物象基礎之上,融入了畫家的情感,強調對物象自然形態的改造、超越與提煉,最終是為了表現事物的本質和傳達人的情感意志。陶瓷粉彩是借助粉彩裝飾陶瓷的表現媒介,以自然為宗師,結合陶瓷與繪畫的理論方法與表達手段,來創作繪畫題材的藝術種類。自產生以來陶瓷粉彩就崇尚師法自然,在圖式構造上就講究優雅巧妙,追求生動自然,用色上崇尚自然真實,反對加工造作,意境上更是追求情景交融、天人合一,從而形成了中國粉彩畫形神兼備的寫實風格特征。直到今天,仍具有現實意義。
風壑云溪雅集圖(局部)
饒曉晴29歲時遇到了他人生的另一半—徐碩,徐碩的父親是著名陶瓷美術家徐煥文,時任景德鎮藝術瓷廠美研室主任,年輕的徐碩跟隨父親在藝術瓷廠學藝。饒曉晴經常去藝術瓷廠看望徐碩,同時很留心地去觀察藝術瓷廠保留的傳統陶瓷技藝,對景德鎮傳統陶瓷技藝充滿了興趣,藝術瓷廠展廳里的粉彩很漂亮,它的件數、材質在當時是全國之首,呈現出中國陶瓷有史以來的文化博大。陶瓷藝術展現的是跳躍式的精神領域,幾千年的時空與文化的概念落實到具體的作品之上,充滿了氣韻。藝術瓷廠有一批傳統制瓷老藝人,他們本著對傳統充滿敬畏傳承的使命來創作作品。饒曉晴感覺傳統工藝更接近文化的傳承,反思自己曾經在大學期間學習的前衛文化、現代文化在現實當中學非所用,加上經濟壓力要改善生活環境,就開始搞陶瓷,作品也開始進入陶瓷買賣市場。
饒曉晴作品的燒成方式,也只有長期實踐思考的藝術者、對傳統深入學習的人才能做到。通過控制溫度和氣氛來實現表現意圖,這就意味著作者和作品之間存在著時間和空間上間接參與的過程?;穑@個特殊的力量間隔著人與作品的直接關系,往往帶有非人力所能控制的偶然性,造成這種偶然性的原因很多。因此,對饒曉晴的創造而言,構思時必須確定一種適合表現意圖的泥以及適合這種泥的燒成溫度和氣氛。而在運作中則增加了控制火的溫度和氣氛的環節,這需要他一方面必須依靠技術手段來把控,認同工藝條件技術運作下泥火的偶然美學價值;另一方面要依靠藝術修養和藝術感悟來發現,挖掘蘊含其中的審美潛能和表現契機。這是一個既追求構思完美呈現又始終在泥火的作用下發現、感受的過程。
天韻圖(局部)
饒曉晴的粉彩作品從藝術本體角度出發論述陶瓷作品的用筆、用料、分染、結構、寫真、傳神等問題,以獨特的文化陳述方式,建構其人文性、歷史性、創作實踐和接受美學實踐的生動效應,從而成為砥礪藝術精神和營造人文氣象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陶瓷文化交流的廣泛開展以及現代化需求的日益高漲,饒曉晴的粉彩作品逐漸融入了新的學術理念,在情景立場和研究方法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