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景漂”孟鈴爍在復原“三窯九會”行業理念
2021/11/13 17:11:56
在20年代末,景德鎮棺材弄(現登科弄)沿河一帶為槎窯聚集地。其窯身較柴窯小,只有一半左右,煙囪也低,主要燒渣胎碗;過去,景德鎮柴窯的滿窯工人工種共分為九種,一稱地上三腳,一稱地下六腳;過幫中的街師傅不光要有民間社團體背景,還要具有專業的制瓷本領……。為探尋景德鎮古代瓷業組織“三窯九會”的奧秘,孟鈴爍陶瓷文化傳承工作室多位成員近日專程前往93歲高齡的景德鎮紅旗瓷廠老匠人江仰孟家中,向其了解“三窯九會”記述于官方史料之外更多的歷史細節。
老匠人江仰孟為孟鈴爍講述“三窯九會”當年的歷史細節
“三窯九會”是景德鎮燒窯業和圓器業業主行會團體的總稱。形成于明代,建國初期三窯九會正式解散,連同其生產的優質產品一起退出了歷史舞臺。2020年,孟鈴爍陶瓷文化傳承工作室的幾位志同道合的90后年輕“景漂”,對“三窯九會”的歷史發展,行業理念和瓷業貢獻進行了深入挖掘,并著手復興了其中的部分產品。工作室團隊秉持著傳承歷史文化的社會責任感,將三窯九會中部分特色產品進行恢復并和現代藝術現代設計思維相結合,以全新的面貌展現給世人,并將三窯九會行業理念重新帶到現在的行業中來。
孟鈴爍陶瓷文化傳承工作室復原“三窯九會”燒制器型手稿
“三窯九會最初均為民間自發成立。分別是槎窯業的陶成窯、古器業的允成窯、灰可器業的裕成窯;九會包括四大器的同慶社、四小器的義慶社、二白釉的永慶社、脫胎畏的玉慶社、八九寸的福慶社、七五寸的古慶社、三搭頭的集慶社、酒令器的合慶社、博古器的聚慶社。”孟鈴爍告訴記者,在過去,景德鎮陶瓷制作過程被勞動人民總結分工為72道工序。而來自民間的陶瓷作坊不可能具有獨立完成這一過程的實力,故而被分解為數十個行業。各個行業又分別負責陶瓷制作中各個關鍵性步驟工序,缺一不可。“隨著明清兩代社會發展商業手工業的高峰來臨,景德鎮逐漸發展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龐大的陶瓷產業也讓景德鎮聚集了數以萬計來自五湖四海的瓷業工人。在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建立起類似于官窯的治理機構來統籌生產,讓無序的市場得到有序的管控。于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背景下,‘三窯九會’應運而生。”
史料記載,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三窯九會”的出現,讓景德鎮陶瓷生產規模和產量質量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它將分散的作坊聯合起來,統一形成一個組織,制定行規行約,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趨完善。兩者并成為調整和管理過去景德鎮民窯瓷業的公共組織與習慣性規則,成為維護行業共同利益的機構和機制。
孟鈴爍向中國瓷壇泰斗王錫良大師請教“三窯九會”的由來
“‘三窯九會’直接參與了景德鎮瓷業的生產與管理,使得瓷業生產組織嚴密,管理嚴格,分工細致。這對當時瓷業生產的發展,起到了一種紐帶作用。”經過長時間對“三窯九會”的細致了解和總結,孟鈴爍認為,景德鎮瓷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滲入了“三窯九會”的深刻影響。如柴窯行和保槎公所,對保證燒窯業的燃料供應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保證了組織貨源,調劑品種與安全保衛,維護了瓷業工人的自身利益。而又因為景德鎮龐大的瓷業生產規模吸引了來自各個地方的人來此,所以在維護自身利益方面,“三窯九會”自然就承擔了這一功能與作用。
同時“三窯九會”也兼解決內部糾紛,并具有法律效益。在突遇不可控因素時,小的窯戶和作坊往往難以維系,這時“三窯九會”出面,給予各方面支持,避免其破產。“在‘三窯九會’組織下,生產者都非常重視瓷器質量,不論勞資雙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