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人孟鈴爍:熱愛從家鄉開始 青春在瓷都燃夢
2025/3/28 16:10:18
孟鈴爍,1997年生于河北邢臺,景德鎮學院陶瓷藝術與設計專業畢業,現任青匆藝集陶瓷文化中心負責人、景德鎮市珠山區景漂工會主席,曾獲教育部“青春該有的模樣”創業人物、全國大學生創業英雄百強等榮譽,作品被中國工藝美術館等機構收藏。這些成就的背后是孟鈴爍對瓷器的熱愛,而這份熱愛始于家鄉,始于那個在邢臺四處撿拾碎瓦殘片的少年。“從家鄉開始成長,希望有所成就之后能反哺家鄉。”孟鈴爍這樣說,也在這樣做。
從兒時撿拾瓷片開始
相隔千里,對于孟鈴爍的了解是從各方媒體報道開始的。通過《人民日報》《江西日報》等媒體的一篇篇報道,記者看到了一個年輕有為、勤于鉆研又朝氣蓬勃的青年,一名從對邢臺瓷器文化的熱愛開始,行走于景德鎮瓷器文化間的少年。
昌江之畔,釉火不熄。在位于景德鎮御窯景巷的青匆藝集陶瓷文化中心,28歲的孟鈴爍懷著對陶瓷文化的熱愛,將古老的陶瓷文化進行融合創新,帶領著自己的團隊設計出一件件精美的文創產品,這些產品從這里走向國內外。
如果說景德鎮給了孟鈴爍展翅翱翔的機會,那么家鄉則是他夢想萌生的地方。家鄉邢臺素有“五朝古都”之稱,黃土地下埋藏著深厚的文化歷史資源,其中陶瓷碎片更是十分常見。孟鈴爍稱,他生于邢臺襄都區,不足十歲的時候,家鄉大變樣,很多老舊區域在進行拆建,這給了他尋找瓷片的豐富機會。偶然間,在拆建的工地上玩耍發現了瓷片,他便開始癡迷于在工地上尋寶,愛上了搜集古瓷片。
“邢臺制瓷歷史十分悠久,始于南北朝,目前發現的邢窯遺址主要在邢臺信都區、內丘、臨城一帶,邢窯主要燒制青瓷、白瓷。同時,在邢臺市區還有很多的粗瓷、民窯遺址,留下了豐富的陶瓷碎片。”孟鈴爍介紹,家鄉的陶瓷碎片,正是他的“歷史啟蒙教材”。“我撿了很多很多瓷片,我會將他們分類,并根據它的特點去圖書館查資料、尋淵源,這為我以后學習陶瓷文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孟鈴爍說,這為他日后進入景德鎮學院提供了幫助。
2016年,孟鈴爍順利進入景德鎮學院陶瓷美術與設計專業,同時也開始深入走進景德鎮這座素有“瓷都之冠”之稱的城市,在課業之余走遍街巷里弄,研究當地的瓷業習俗。
心懷熱愛追夢景德鎮
“‘南青北白’各有特色,很幸運地能穿梭于南北瓷文化之間。”孟鈴爍心懷熱情,在里弄收集了眾多的窯磚及窯具。隨著這份堅持,他逐漸構建起數萬片規模的古瓷標本庫。“南北瓷有著很深的淵源,咱們邢臺不僅邢白瓷燒得好,在元明清時期還有很多的民窯,燒制的粗瓷也很值得研究。”通過電話采訪時,孟鈴爍侃侃而談,言語間透著對陶瓷文化的熱愛,對邢窯與景德鎮窯的關系,南北瓷的區別與發展脈絡更是了然于心。
大學畢業,孟鈴爍曾將這些承載著民間煙火記憶的瓷片遷入景德鎮珠山區三寶村,創辦免費開放的“青匆古瓷標本館”,建成了景德鎮首個以民窯為主題的創作公共文化空間。他說:“官窯代表技藝巔峰,民窯藏著百姓生活史。”
2021年開始,孟鈴爍開始著手研究“三窯九會”,通過文獻記錄、田野考察等方式搜集了海量資料,復原出當年的產品設計圖,并在此基礎上設計開發出包括主題青花茶杯在內的系列產品。2024年,孟鈴爍等人研發的“碎碎平安”瓷片拼貼畫成功獲得版權證書。這款新穎的文創產品將古瓷元素與現代設計融合,風靡景德鎮陶瓷研學市場,產品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年銷售額超百萬元。另外,由他領銜、成員均為來自國內高等藝術院校的團隊,為中國臺山核電站設計的中法國際伴手禮,針對都市青年推出的“古瓷”系列咖啡杯具套裝、“見山知水”系列吊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