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窯宗匠吳興讓|一筆一畫詮釋藝術 一言一行育人成才
2021/1/14 12:51:24
磁州窯千年不熄的窯火,靠一代又一代磁州窯人薪火相傳而歷久彌新。在延續傳承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涌現出眾多為之努力、為之拼搏、為之奉獻者,他們若群星燦爛,光彩耀人。現代磁州窯宗匠吳興讓,就是閃耀在這個歷史天空中的一顆璀璨的星辰。
古鎮彭城,磁州窯千年燒造的中心窯口。這里是迄今國內外遺存陶瓷古窯、古作坊規模最大、數量最多、保存現狀最為完好的地方。
吳興讓(1915.2~1975.3), 字良齋 ,曾用“滏西居士”等雅號,1915年春天出生于彭城街里三和村一戶普通窯工家庭。吳自幼生性聰明,愛動不愛靜,喜歡涂涂畫畫。雖然家境一般,但是他的父親吳吉昌還是咬著牙堅持讓他上了幾年私塾,學了點文化,為他后來投師學藝,從事工作打下了最初的基礎。
12歲那年,父親讓他磕頭拜在彭城著名畫師傅老子門下學習繪畫。傅老子是清末民國時彭城畫行的領軍人物,創建了彭城畫行中第一個有牌號的畫齋“靜樂軒”,匯聚了不少民間優秀的畫師藝人。那時很多磁州窯工藝品上的青花、五彩繪畫,多出自靜樂軒門下的有名畫匠之手。吳興讓成為傅老子入門弟子后,做雜活,打下手,白天伺候師傅,并繪畫學藝,晚上回家后點著小油燈,模仿練習到深夜。師傅親身傳授加上他勤學苦練,很快掌握了在各類陶瓷器物上的繪畫技藝。幾年后,漸漸顯露頭角,成為畫行新秀。
清末至民國時期30多年內,彭城瓷業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良活動:改良瓷土原料配比,改變瓷器胎質;改良陶瓷成型工藝,豐富器物造型種類;改良釉料配方,變單一色釉為多種色釉;改良裝飾技法等。這些改良鑒于時代背景和諸多社會原因,雖然尚未達到預期目的,但它畢竟帶來了一股新風。這是對舊的傳統思想和落后技藝的一次沖擊和挑戰,促進了彭城瓷業的發展與振興,成為近代彭城瓷業發展的一個較好時期。
吳興讓的青年時代,正好處于這樣一個階段。這個不循古守舊,喜歡新事物的年輕人的激情被點燃了,新的思想、新的觀念、新的技法,更加激發了他學習、鉆研、創新的勁頭。他接觸瓷土原料的分析配比,實驗在各種器物上繪畫的表現手法。特別是在應用多種色釉和裝飾上,更是耗盡了心血。
20世紀30年代之前,磁州窯陶瓷器物裝飾繪畫以青花色料技法為主流。磁州窯的一代美術大師王凌云,以及同時期的知名畫師石泉、小泉、小川、張俊卿等留下了一批青花裝飾的藝術珍品。吳興讓在學習前人的基礎上,又致力于突破單一青花裝飾,運用多種色彩原料,以五彩繪畫裝飾瓷器。他敢于創新,善于鉆研,成為繼王凌云之后五彩繪畫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與同期的劉道源等一批磁州窯五彩繪畫名師,采用兼工帶寫的寫意畫法繪瓷,畫面生動自然,傳神有趣,灑脫自如,雅俗共賞。
在繪畫的題材上,他把磁州窯的傳統裝飾紋樣,諸如山水樓閣、花鳥蟲魚、飛禽走獸、歷史故事、戲劇人物等展觀得淋漓盡致,無拘無束,形成了磁州窯原創的具有本土特色的五彩繪畫裝飾技法和藝術風格。
吳興讓在20世紀30年代留下的作品很多成為廣大收藏研究者愛好者垂青的珍品,他也被贊譽為傅老子、王凌云之后彭城古鎮的頭桿畫筆。
日寇侵占彭城后,兵荒馬亂、經濟蕭條、民不聊生。磁州窯處于奄奄一息的境地。230多座碗窯紛紛倒閉、停燒。勉強維持生產的僅剩47座。吳興讓不能在窯上干活了,只好靠零碎地畫些玻璃畫、油漆畫,甚至為有錢人畫棺材謀生,維持貧困的家庭生活。這也是那個時期他留下作品較少的緣故。
磁州窯細瓷仿宋瓷創始者
1945年8月18日,彭城獲得解放。
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冀南銀行采取資助資金、發放低息工農貸款等措施,扶持恢復陶瓷生產。在黨和政府的關懷支持下,彭城的制瓷業迅速煥發了生機。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