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魯生:中國工藝美術高質量發展的思考
2021/11/5 11:21:58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統工藝振興,工藝美術在推動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就業創業、藝術創作上取得很大成就,在生活品質提升與文化審美方面呈現獨特的高質量發展優勢。工藝美術與老百姓衣食住行用等生活方方面面緊密相關,立足當下,關注現實,進一步推動工藝美術高質量發展,共建高品質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大匠絲路》(局部),潘魯生、著著創作,960厘米×240厘米。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通商之路,還是中華民族傳統工藝傳播之路,是工匠造物文化發展的集中脈絡。該作品采用織繡工藝,以絲路“百工匠作”為主題,運用長卷形式描繪了絲綢之路上的傳統工匠技藝場景,包括手工藝制作、貿易通商及風俗文化等生活畫卷,同時描繪了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采珠、貿易經商及造船工藝等,展現了人們在海上漕船、海舟等運輸工具上運載絲綢、陶瓷、香料的情景。
關于工藝美術的稱謂較多,手藝、手工藝、傳統工藝、民間工藝、民間美術、現代工藝等。由于站位不同,工藝美術也出現在美術、設計、民藝、產業、文創、公共文化等不同的發展視野中,但無論怎么稱呼、從哪個視角研究,工藝美術以生活為中心,滿足高品質生活需要和高質量發展需要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這也是工藝美術區別于純美術以及其他藝術門類的本質所在,實用、經濟、美觀的基本原則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適用性。
工藝美術的高質量發展要補齊短板、把握新機遇、應對新挑戰。今天,工藝美術面臨一系列發展挑戰。技術層面上,以智能化技術為引領的新技術和新材料引發顛覆性變革,3D打印模糊了手工與機械的工藝邊界。產業層面上,傳統技藝與新技術有機結合,提高工藝美術產品設計水平和勞動效率。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產生巨大沖擊,再次引發人們對消費社會與生態文明發展悖論的認識。工藝美術行業也正在經歷深刻的轉變:逐漸從傳統工藝美術產業轉向現代手工制造產業,從純欣賞的特種工藝品轉向生活工藝用品,從重視工藝大師的榮譽轉向關注一線工匠的工藝創造,從傳統工藝作坊轉向“作坊+工作室”等多元模式,從來樣加工的代工時代轉向自主創新設計的品牌時代,從出口貿易的單一經營轉向內外貿雙循環發展,從輕工產業模式轉向具有審美文化創意機制,從藝術教育的單一培養模式轉向適應行業需求的多層次專門人才培訓培養。與此同時,工藝美術依然存在諸多發展問題。如工藝美術在裝飾、收藏領域發展有余,在生活日用方面供求不足;工藝美術地方資源稟賦高,設計轉化與品牌塑造能力存在不足;工藝美術大師精英化,民間藝人權益未充分保障;工藝美術內需供應體系還不夠健全,不能充分支持國內大循環主體建設等。工藝美術的高質量發展要建立新發展理念的新常態,凸顯追求匠心營造、品質提升、價值創造與轉化的高質量發展要求。其中,創新是工藝美術發展的一種內生動力,如何把握傳統工藝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關鍵。具體要因地制宜、一地一案推動工藝美術區域發展平衡,著重發揮工藝美術在維系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工藝美術內外聯動發展深化文明交流互鑒,保護工藝美術民眾受益和公平貿易,實現共享發展。
同時,工藝美術的高質量發展應構建民間工藝、行業工藝、現代工藝協調互進的體系關系。民間工藝,側重民間生活日用、自制自用或禮贈親友,是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民間工藝是文化的種子,滋養和影響著其他形式的工藝,重點在于修復工藝生態,守護民間文化鄉愁。諸如“手藝農村”項目,是鄉村特色工藝美術產業帶動鄉村振興的典型案例,傳統工藝美術等文化內容作為生態、和諧、幸福的發展范式,充分發揮文化傳承、產業發展和文化脫貧、文化富民的多元作用。行業工藝,在于生產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