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茶藝、茶文化的歷史演變
2018/12/17 17:14:19
引言
茶,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茶文化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優良非物質文化遺產。自唐代陸羽《茶經》確立茶法,歷代文人茶人繼往開來,發揚光大。本文擬從歷代文獻和考古成果兩方面著手,對古代茶法的社會功能、程式、材料、器用及其流變,作概括性考略,追尋茶文化隨社會生產生活形態的發展而演變的歷史軌跡,以及其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深遠影響。探討茶文化對今天社會精神物質文化生活的時代意義,以更好弘揚健康的茶道精神。
一、茶文化的萌芽——茶飲的起源和早期發展
茶葉在中國,發祥于南方,飲茶習俗和茶文化,歷史上大致呈現出自南方向北方的傳播態勢。如李炳澤等認為“茶首先在南方的少數民族地區被利用,之后才傳入長江流域的漢族地區,之后經過漢族地區才又傳入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數民族地區。” 這種說法也基本吻合歷史文獻記錄。
古文獻中關于茶的起源論說不一。戰漢時期的《爾雅.釋木》載:“槚,苦茶。”西漢時期王褒的《僮約》中“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的斷句,則為迄今關于茶飲和茶葉商貿的最早文獻記錄。唐時陸羽《茶經?六茶之飲》則考究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以茶道為“國粹”的日本人,卻聲稱茶是佛祖釋迦牟尼發明的。
《茶經》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明代楊慎在《郡國外夷考》中也記:“《漢志》葭萌,蜀郡名。萌音芒,蜀人謂茶曰葭萌,蓋以茶氏郡也。”晉人郭璞則日:“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今呼早取為荼,晚取為茗,蜀人名之苦荼。”清代考究學興盛,顧炎武在《目知錄》中也沿襲了這種地域來源的說法:“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指出各地對茶的飲用,應在秦國吞并巴、蜀后才傳播開來,古巴蜀應是中國古代茶業茶文化的搖籃。但今天我們稽查其他先秦巴蜀的茶事文獻,如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卻說:“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納貢之。” 卻指向巴蜀和周族的聯系,早在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給周武王,傳播到中原或應上溯到殷商末期。《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已初具產業規模了。
據考古成果和中國科學院研究分析證實,陜西漢陽陵陵墓考古的15號坑墓葬出土的植物樣本,是距今2100余年的芽茶,為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古茶實物遺存。
說明至少在漢代前期,茶葉已出現在宮廷的飲食中了。那么古人的早期茶飲,其使用目的和社會功能主要是什么呢?從古籍文獻來追究,記載相對清晰的約有如下說法:
1、治病的藥用價值
茶與茶療,自古至今,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傳統醫療保健事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提及茶療,人們很自然會想到遠古時代神農用茶解毒的傳說。但茶的藥用價值,直到《神農本草經》問世,才得到確認。在這部我國現存的最早藥學專著中,對茶葉的功用作了明確評述:“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及后東漢醫學家張仲景留有用茶治療下痢膿血的臨床應用案例,并在《傷寒雜病論》中記:“茶治膿血甚效”;華佗在《食論》中說“苦茶久食,益意思”,用茶可消除疲勞、提神醒腦;梁朝名醫陶弘景在《雜錄》中則說“苦茶輕身換骨。”;魏時名醫吳普用茶治療厭食、胃痛等癥,并將茶作為“安心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