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葆楨先生傳略
2019/10/30 12:12:47
第一章 家世 戰亂 避走重慶
1916年5月7日,江蘇省北部離歷史名城徐州百余里遠的宿遷縣蘇圩,村塾先生的房子里傳來了嬰兒落地的啼哭聲,先生給兒子取名子幹,他就是后來以“蘇葡萄”而稱譽中國畫壇的花鳥畫家蘇葆楨。宿遷是平原地區,放眼望去,不見邊際。雖在長江以北,但氣候風物,亦與江南水鄉接近。有交叉的河道,不息的蛙鳴。塘有魚蝦,土有蔬瓜,欄有豬羊,籠有雞鴨。圩子是蘇北的一種村落的名稱,住的基本是同姓人家,面積很寬,建筑屋都比較低矮。圩子的邊緣有一條很深的河溝環繞,以示與別的圩子的界限。
塾師家有薄田數畝,房前屋后的園子里栽種有一些花木蔬果,如月季、玫瑰、桃花、臘梅、菊花、葡萄等,既可以作為一種觀賞,又有一定的經濟價值。特別是玫瑰花,所收的花瓣腌上糖,是鄉里過年節包湯圓的好心料。玫瑰花骨朵曬干后可作茶。葆楨先生從小就對花卉、鳥類十分有興趣,平日里跟隨家人弄花木,澆水、施肥、鋤草,到了該采花作茶的時候,一家人起了個大早,將玫瑰花連蒂采下,放入一個竹編的大曬籃,鮮艷的帶露玫瑰散發出清新的香味,滿園子及采花人都熏染得香了。葆楨先生還十分喜愛小動物,把別的孩子捉到的不會飛的小鳥帶回家喂,把米粒搗碎泡軟,一點一點地喂,小鳥長大后飛出去,只要一喚,小鳥就回來了。這令他從小就對花木、禽鳥的形象結構和羽翎顏色十分熟悉。
蘇葆楨先生之父蘇老泉公是前清秀才,喜好書畫,家中收藏有一些碑帖字畫,閑時拿來欣賞。蘇先生六歲時經父親啟蒙,初試畫筆,在繪畫方面就表現有很高的天賦。看到兒子潛在的天賦,老泉公就節衣縮食,積點錢到上海的書店郵購畫帖給兒子臨摹。江蘇是文人、畫家輩出之地,老百姓愛畫是風俗,許多人家都藏有三五幀古畫,左鄰右舍看著蘇先生畫畫入迷,都主動把家中的一二件藏品借給他臨摹。七姑八婆要描花鞋面樣,也找到他;哪家姑娘想繡個荷包、肚兜的,也找到他畫一兩枝牡丹、菊花;圩子里有人結親,圖個喜氣,也找他畫畫貼到家具上面。鄉間并不講究紙筆,硬紙、毛邊紙、生宣熟宣,都拿來作畫,無形之中,早早鍛煉了蘇先生對各種紙的性能的把握。
上初中后,美術老師余定棟先生特別喜歡他的聰明穎悟。余先生是上海老畫家張律光先生的弟子,對蕭謙中、胡佩衡的山水和張書旂的花鳥畫都頗為熟悉,在余先生的指教下,蘇先生畫技大長,學期結束時,全校舉行繪畫課外小組的畫展,他得了頭獎,獎品時一本《書旂畫集》,從那時起,張書旂先生的畫風就影響著他。初中畢業,家中無法負擔投考美術專科學校的費用,蘇先生只好就讀本校的職業高中部,學習玻璃制造業。職高部不但教繪畫技藝,而且讓學生給校辦工廠設計制作花瓶、筆筒、帽筒等,對學生鍛煉很大。后來,學校改名叫江蘇省立窯業學校。轉眼高中畢業了,因為成績優秀,學校將蘇先生留下,一邊擔任刻印鋼板印刷材料之類的雜務工作,一邊也為學校的窯品設計畫畫。1936年,窯業學校得到幾名公派留日的名額,到日本學習玻璃器皿的制作,蘇先生也在入選者之列。大家歡天喜地治裝出發,都到了上海,準備乘海船東渡時,忽然傳來消息:不走了!因中日關系突然緊張,留學之事取消了。大家很掃興地回到窯業學校。
風聲越來越緊,常聽到飛機低沉的轟鳴聲呼嘯而過。宿遷城里風聲鶴唳, 1937年7月,抗戰終于爆發。學校的幾位青年教師相約去參加青年軍抗日,蘇先生也去了。其實青年軍只是東躲西藏,并未與日本人交手。1937年底隆冬,快進舊歷除夕了,軍隊正匆匆行軍于河邊,忽遇日軍飛機轟炸,大家慌忙躲到橋下。河面結了冰,大家就站在冰面上。由于人太多,冰層垮了,齊刷刷地掉進了刺骨的冰水里,凍得人直打顫。飛機走后,大伙才從河里出來,脫下衣服烤得半干又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