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套茶器
2021/3/16 13:22:20
成書于戰國的辭典《爾雅·釋木》中有“槚,苦荼”之說,荼即是茶,這應是豈今關于茶的最早文獻記載。
近年來,在西漢景帝陽陵從葬坑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一些植物葉片,經專家鑒定確認為茶葉,這是我們今天見到的、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原形。這個重要發現已被列入世界吉尼斯大全。所以真正有據可查的、用茶飲茶的準確年代當在西漢早期。
烹茶
藍田呂氏所有墓葬中都有隨葬的茶具出土,這說明飲茶在北宋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些茶具有瓷器、有石器、有陶器、有鐵器、有銅器、還有當年曾晶光閃閃的錫器,真讓人目不暇接。在我們現代人的生活中,飲茶也非常普及,而且受到許多人的鐘愛,但方法一般都簡便易行,器具也很簡單,只要一個茶杯、一包茶葉就夠了。所以當我們面對這些琳瑯滿目的北宋茶具時,既驚訝興奮,又覺得茫然。最終,通過對資料的查找和研究,才明白原來這些茶具中還包含著大學問。
帶蓋鐵茶鼎
比如說,呂大臨墓中出土的三高足鐵鼎,它有三條細高的腿,說明三腿之間可以架柴點火,因此這是一件用以加溫燒煮的容器。還有一件用青灰色、質地較軟的驪山石制成的圜底銚,口沿上帶有兩個對稱的扳手和一支粗短的流。銚本身是吊在火堆上煮東西的飲食具,因為圜底也可用來架在爐上燒煮。此外,呂錫山的兩位夫人墓中還出土一件驪山石釜,這件器物斂口、鼓腹、圜底,口上帶蓋,肩部對生兩個方折立耳,通體有明顯的磨損使用痕跡。釜也是古人用來烹煮的主要器具。這些用來烹煮的器具在飲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難道宋代人的茶是煮著喝的嗎?
素面帶流圜底驪山石銚
確實如此,在宋人的飲茶方式中,有一種傳統的方法一直被保存下來,這種方法就是將茶葉采摘后經蒸青制成可以存放的茶團式茶餅,煮茶時投入釜中,加水的同時再放入蔥、姜、茱萸、大棗、桔皮、薄荷等佐料一同烹煮,最后再加入適量食鹽。煮出的茶實際象一鍋菜湯。因含藥物成份,既可發散去寒,也能解暑降溫,更具有防病和保健功能。飲茶的人可根據需要選擇添加的附料,如果受了風寒,茶中可煮進去一些蔥、姜、朱臾;如果受了暑熱則添加一些薄荷;消化不良也可以加入大棗、桔皮,但食鹽做為調味品是必放的。這種飲茶方法自西漢開始直至六朝,頗為盛行。據說,現代的廣東各家人仍傳承了這種古老的煮茶法。因茶煮的象菜湯一樣,所以我們稱這種飲茶方式為-粥茶法,又叫茗粥。然而對這種菜湯式的飲茶方法,唐人陸羽在所著《茶經》中表示出很大的不滿,認為這樣煮出的茶如同棄之溝渠中污水一般。由此可見,當年的粥茶滋味肯定和現在的茶味大有不同。
驪山石茶釜
雖然粥茶的口味可能讓現代人難以接受,但它獨有的保健性能和治療小災小病的功效,使這種飲茶方式在那些偏僻的、醫療條件不好的鄉村山野里流傳下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兩漢流行的粥茶,到兩晉時有了改良,一種相對粥茶更為精致的飲茶方法逐漸產生并在上流社會開始興起,這種方法是將茶餅或茶團碾成末煮沸飲用。當時許多名人皆有與茶相關的奇聞逸事流傳下來,如:西晉惠帝時的著名愛國將領劉琨。劉琨是今河北一帶人氏,乃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后。年輕時相貌英俊,而且胸懷大志,決心報效祖國。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對自己要求很嚴格,習文練武都超勤奮,常與好友一起聽到夜半的第一聲雞叫就起來練劍,人們為了褒獎他們的勤勉刻苦,便有了“聞雞起舞”這個成語。后來,劉琨不但成為一個愛國志士,還是個詩人和音樂家,同時也是個品茶高手。在西晉將要滅亡之際,劉琨臨危受命,當上了并州刺史。并州在今山西一帶,這里經常遭到匈奴侵擾,劉琨上任后對外抵御匈奴,對內安撫百姓,孤軍堅守并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