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古窯遺存39處
2023/8/21 16:29:07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進行史前考古學調查時,發現了一處古代巖畫遺存,這項考古發現刷新了人們對海南古遺存的認知。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地處嶺南,遠離中原腹地的海南島,還有著不少燒制陶瓷器的古窯址。
目前已知海南有39處古窯
位于澄邁縣中興鎮福安村的福安窯址是現今唯一經過正式考古發掘的海南古窯址。2002年,海南省文物考古所對福安窯址進行了第一次試掘,根據其出土器物的造型、釉色等特征,發掘者初步認為窯址年代當屬元明清時期,此次考古試掘填補了海南省古窯址發掘工作的空白。
澄邁美楊窯青釉瓷權
2004年,海南省文物考古所對福安窯址進行了再一次發掘,發現窯爐5座,屬龍窯類型的橫式階級窯。根據福安窯橫式階級的龍窯形制與清代福建地區相似的特點,再結合出土的銅錢“洪化通寶”(清康熙年間吳三桂之孫吳世蟠時期鑄造)初步推斷,福安窯址的年代為清代,這也改寫了原有學者對其年代的認識。
根據現有的考古調查來看,海南島的古窯址已發現39處之多,這些古窯址以龍窯和饅頭窯居多,基本遍布海南島。在已知的39處窯址中,像定安縣大坡村窯址和臨高縣昌南窯址屬于新發現的古窯址,并不見于原有的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調查記錄中。臨高縣昌南窯址中的“昌南”兩字自然讓人想到江西景德鎮。宋景德年間,以年號賜名昌南為“景德鎮”。所以,昌南的村名是否與窯業及景德鎮有關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福安窯系是個大家庭
那福安窯址燒造的釉下彩瓷器是青花瓷嗎?從澄邁多個窯址的實驗數據來看,大部分瓷器不含有鈷元素,也即不是青花瓷。因此,福安窯系的釉下彩瓷器稱作青釉釉下彩瓷更為準確。當然,也有一些實驗數據中有明確的鈷元素存在。所以,不排除海南島古陶瓷中有一部分是青花瓷的可能性。
澄邁美楊窯青黃釉碗
從澄邁縣的幾處窯址來看,應形成了以燒造青釉、青釉釉下彩等瓷器為主的窯系。這幾處窯址只有福安窯經過兩次考古發掘,所以澄邁這些窯址稱作福安窯系是比較合理的。
福安窯系中,僅福安窯就有橫式階級窯5座,總面積約6650平方米。兩次考古發掘出土有各類陶瓷器4000余件,墊餅上萬件,陶瓷器的殘件遍布福安窯址的保護區內;深涌嶺窯和碗灶山窯也各有5座窯爐,從深涌嶺的瓷片堆積地層和殘存的窯體來看,應也有較大的產量。
儋州市碗窯村窯也有窯址5座,周邊遍布陶瓷器殘片;萬寧市山根窯址也有較多的青釉瓷片發現。從燒造陶瓷器的種類來看,碗窯村窯和山根窯應也可歸入福安窯系。
與福建古窯疑是“近親”
福安窯系瓷器的品種包括青釉、青釉釉下彩、青綠釉、仿哥釉等多種,器形種類繁多,有碗(有圈足和餅足之分)、盤、碟、壺、瓶、杯、罐、爐、象棋子、瓷權、象生器等。福安窯系窯址縱貫海南島南北,從窯址體量、數量和燒造品種等來看,其瓷器的產量是很大的。
澄邁美楊窯青釉瓷壺
另外,沿南渡江中下游、昌化江等沿線應還有不少窯址有待發現。這也糾正了原有地方志中所謂“宋《食貨志》:賈物自高化至者唯瓦器之類。今瓊貨精美者皆來自廣”的記錄。如此多的陶瓷器窯址,多分布于近河近海的地區,是海南能夠從事陶瓷器對外貿易的基礎。
雖然海南地緣上似受廣東影響較大,但通過窯業技術的比對來看,兩地有明顯的差異。海南古窯址與福建武夷山地區古窯址,無論是窯具、窯業技術和裝飾工藝以及器物上,反而具有較多的相似性。
其實,海南本身就有大量的福建移民。《桂海虞衡志》中記有“閩商值風,水蕩去其貨,多入黎地,耕種不歸”,《海南移民史志》中也有福建移民詳細的介紹。從這些記錄來看,海南的窯業技術來自福建的觀點是比較符合實際的。
移民為海南 帶來制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