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國:綿延500年的瓷語詩意 鶴壁窯民間的藝術風范
2016/3/31 22:46:04
鶴壁窯白地黑花人物花卉紋罐
鶴壁窯是中國北方地區最大的民間瓷窯場之一,始于晚唐,進入北宋中晚期后達到了它的燒制高峰,終于元,燒造歷史達500年之久,文獻資料至明代才出現。其燒造的器物與磁州窯風格相同,屬于磁州窯系,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中國瓷網、綠寶石藝術陶瓷館館長朱東明與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張衛國探討鶴壁窯的器型及裝飾風格
河南鶴壁古瓷窯研究會會長張衛國表示“鶴壁窯是我國北方瓷窯的典型代表,它的造型質樸實用,有著強烈的黑白反差,其中就以白地黑花裝飾最為強烈。鶴壁窯樸素本真的自然美,文質彬彬的生活美和講究意蘊的藝術美,代表了老百姓對本真和樸實美的向往。”
張衛國表示“鶴壁窯產品的獨特之處在于,鶴壁窯的坯體是用本地的白瓷土作為化妝土,白與黑的對比都來自當地的礦物質原料,這些原料保證了鶴壁窯生產出來的瓷器有別于別的窯口。”
對于鶴壁窯極具代表性的產品“白地黑花”,張衛國介紹說“白地黑花是以中國畫的表現技法,在施有化妝土的坯體上繪畫,再用透明釉覆蓋,燒成后,畫面呈現鐵銹般的赭紅色調,所以又有“鐵繡花”之稱。”
鶴壁窯·白地黑花詩文八角形枕
這件北宋晚期鶴壁窯白地黑花詩文八角形枕展示了鶴壁窯白地黑花的產品特點,其白地黑花是磁州窯技法的沿續。枕面上書褐彩對聯一首,自右向左釋讀為: 蝦蟲麻水上真書出,蛐蟮泥中草寫之。 意為:青蛙浮在水面上,象楷書的“出”字;蚯蚓在泥中滑動,象草書的“之”字,實在是對仗工整,意蘊生動。
對于鶴壁窯另一種裝飾方法“白地褐彩彩繪裝飾”,張衛國表示“白地褐彩技法和白地黑花的技法是一樣的,但是褐彩隨著窯溫的不同,黑料呈現的顏色也有所區別。它是以褐彩代墨,以瓷坯為紙,把我國制瓷工藝和傳統繪畫藝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因其題材構思新穎,代表了鶴壁窯民間藝術的工藝風范。”
鶴壁窯·童兒戲蓮枕 現藏于鶴壁市博物館
童兒戲蓮枕于1985年在鶴壁窯出土,屬白地褐彩彩繪裝飾,枕的八個側面畫二方連續的卷草紋,行筆流暢明快,一氣呵成。枕面以粗細二條黑線畫八角形邊框, 畫面中心是前后相隨的兩個采蓮回歸途中的童兒,前者手持蓮蓬,回首相顧;后者一手持荷葉,一手前伸,兩童前后呼應,似邊走邊語,神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畫面把鄉間的場景與天真活潑的童兒自然和諧的融匯在一起,顯得淳樸自然,富有情趣,散發著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
鶴壁窯·白釉褐彩題字罐 現藏于鶴壁市博物館
鶴壁窯所燒器物,基本上為民用瓷器,裝飾以富有生活意趣的內容為多。元代白釉褐彩題字罐,是鶴壁集瓷窯出土的一件精品,樸實內斂,富有民俗特色。
此白釉褐彩題字罐外部通體施白釉,釉色純白。器物自頸至底,各繪粗細弦紋五周,將器身分為五段。肩部繪花卉和纏枝牡丹各一周,腹部有行文銘文二行二十八個字:“昨日西風瀾漫秋,今朝東岸獨垂釣。紫袍不識蓑衣客,曾對君王十二流。”下部為底繪蓮花瓣紋,內飾褐彩。以詩為裝飾在鶴壁窯瓷器中并不多見,這件白釉褐彩題字罐體現了民間審美情趣的發展與民俗文化的雅化。
鶴壁集窯屬于磁州窯系,但又不拘一格,往往博采眾窯之長,又高其一籌。賦予創造性的鶴壁窯匠,在宋、金、元時代共創造了三十多種裝飾陶瓷技法,簡直可以說集陶瓷裝飾方法之大成,鶴壁窯以其獨特的有規無束剛勁豪放,瀟灑自如的藝術風格,影響著后世。
張衛國:現任河南鶴壁古瓷窯研究會會長,河南鶴壁柏靈陶藝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會員,河南省工藝美術會員,河南省磁州窯系鶴壁窯遺址博物館顧問,河南省文藝家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