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世家丨“一言九鼎,已出三鼎”——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苗長強
2021/11/25 10:48:20
“禹鑄九鼎”“以鈞圓夢”!
這是早在20年前余世誠老師與鈞瓷藝術家苗長強老師不謀而合的一個約定……
身在北京的余世誠老師對故鄉禹州的歷史一直都非常感興趣,尤其是“禹鑄九鼎”的故事。查閱史料后,在2011年11月5日寫下一篇《禹鑄九鼎傳奇》,非常迫切地希望國人藝術家能把兩千余年前遺失的“九鼎”復制出來,此文引起了許多文藝界大家的關注。于是,在余世誠老師回到老家禹州后,苗長強老師與他進行了一次關于“九鼎”的深談。原來,不僅是余世誠老師一人有著大禹之州人“以鈞圓夢”的想法,苗長強老師也早就在琢磨著如何用鈞瓷來復制“九鼎”了,說到此處,惺惺相惜的兩人一拍即合:鈞臺人就用鈞瓷再現“禹鑄九鼎”的輝煌!
2006年5月陳列于八達嶺長城的1米高鈞瓷長城鼎
所謂“十窯九不成”一件爐鈞的完整成品非常難得,如果是精品成瓷,更是萬里挑一,如今,20年已過,經過多次的嘗試,終出三鼎。
雍州鼎
大禹九鼎禮器之雍州鼎:鼎高約30厘米,因雍州在華夏西北,西北屬乾,乾代表天,故取圓形,耳飾飾以龍紋,腹部飾以鼓釘和饕餮紋,三足為辟邪,代表著安定與興旺。
豫州鼎
大禹九鼎禮器之豫州鼎:四足圓腹,足與腹過度自然,線條流暢 ,器身用56顆乳釘裝飾,象征民族團結,四面八方安泰興旺,江山永固。
梁州鼎
大禹九鼎禮器之梁州鼎:梁州位居西南,屬坤地,鼎為方器,饕餮鼓釘及辟邪裝飾,端莊大方。
看到這里,難免會有人帶有疑問,為什么用了20年的時間,僅出了三只鼎?
原來,由于鈞瓷制作在工藝上很難控制,其燒成品不僅與創造者的內在因素有關,即使是在同樣操作規程下,因為諸種原材料、加工過程、加工設備、技術層次、地理環境、風格、濕度、信息氛圍和窯內氣氛、溫度的波動等因素的影響也會使窯內不同區域的同樣產品形成不同的藝術效果,難以常規推算。
再者,通過一些史料上記載,禹鑄九鼎,“三圓六方”,圓形產品制作起來比較簡單,畢竟圓形的器型,不管是制作瓷坯,還是旋坯修整,通過轉輪就能方便實現。但是要復制的九鼎中,有六只都是方形的鼎,制作瓷坯時特別容易變形,加上后期精修的工藝難度都非常大,稍有不慎就會出現炸裂、報廢。
所以,即便是這“二圓一方”三只鼎也耗費了苗長強老師整整二十年的心血,從選料、細磨、造型、制作瓷坯、素燒、上釉到成品出窯,經歷了重重困難和多次的報廢,苗長強老師一次次地克服創作中的困難,一次次地推倒重來,然而每次的失敗都是一件精品誕生的墊腳石,所謂“大器晚成”便是如此。
苗長強,1962年生于中國神垕苗氏鈞瓷世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鈞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收藏家最喜愛的陶瓷藝術大師,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員,河南省陶瓷玻璃行業管理協會常務理事,現任禹州市苗家鈞窯有限公司藝術總監。
1987年畢業于西北輕工業學院硅酸鹽工程系陶瓷專業,從事鈞瓷藝術研究三十余年,不但注重現代鈞瓷的實踐生產、古陶瓷遺址的考察發現,而且在理論研究方面走在時代的前列,在鈞瓷釉料、造型設計、燒制方式、理論創新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
2012年12月苗長強工作室(隸屬于苗家鈞窯有限公司)被文化部授予首批中國陶瓷界唯一一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
九鼎,是至高無上的王權和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征。相傳,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貢獻青銅,鑄造九鼎,象征九州,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于九鼎之身,并將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為象征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
傳說秦滅周后第二年即把周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