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章 正本溯源——鈞瓷簡述
2012/1/26 20:23:43
第一節 鈞瓷簡述
鈞瓷,創燒于河南禹州。禹州者“大禹之州也”。據史書記載,舜封禹于此,為“夏伯”,時稱“夏邑”。舜死后,禪讓禹為酋長,以現在的禹州這個地方為都建立了夏朝。禹死后,其子啟仍以這里為都,在鈞臺大宴諸侯,表示正式繼承王位。從此,鈞臺就成了禹州的象征。北宋時期,在鈞臺附近設官窯燒制宮廷用瓷,故名鈞瓷。清代陶瓷界著名學者郭葆昌所著《瓷器概說》記載:“鈞窯建于宋初,在河南禹縣,其地有鈞臺,因名鈞瓷,至今尚存。”
禹州地處中原,歷史悠久,具有發展鈞瓷得天獨厚的條件。遠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從事陶器生產。后經先人們的不斷創造,燒制出多種瓷種。尤其是到唐代,又創造并大量生產過一種令人拍案叫絕,并對后世窯變藝術釉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黑釉蘭斑瓷器,這種器物,在唐代《羯鼓錄》中被稱為“花瓷”,古代陶瓷鑒賞家稱之為“唐鈞”。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禹州下白峪村發現了燒造唐鈞的窯址,我國考古界和陶瓷界都認為這“提示了鈞窯早期歷史與唐代花瓷有關”。經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對下白峪出土的唐代花瓷釉的化學組成和顯微結構進行研究確認:唐鈞用作面釉的月白或天青色乳光釉是世界陶瓷史上有實物可證的第一個分相乳光釉,繼唐鈞之后在同一窯區內陸續燒制成功的鈞窯“雨過天青”和各種窯變等一系列分相乳光釉,都是在唐鈞的啟示下發展演變出來的創新品種。前者是源,后者是流。
鈞瓷和其他瓷種的不同之處應從科學和藝術兩個層面去界定。
其一,在科學層面,分相釉、乳光釉、銅紅釉的獨特創新。這一點同其他窯口截然不同,例如定窯獨到的藝術成就是刻花、劃花、印花,磁州窯獨到的藝術成就是白地黑花等,它們都是主要通過人工繪畫、雕刻等技術實現的,而鈞瓷的美麗乳光和窯變現象,則是靠嚴格地控制胎、釉的化學組成以及燒成的溫度、氣氛和冷卻制度,使釉產生液-液分相現象和形成的分相液滴在宏觀分布上的不均勻流紋結構而獲得的。
分相是鈞瓷在燒成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種特殊的物理化學現象。分相釉具有獨特的化學組成范圍,其主要特點是它們的硅鋁比要比不分相的透明釉明顯較高,磷含量也比較高。在合理的燒成制度和較慢的冷卻速度下燒成時,分離成兩個成分不同,互不混溶的液相,其中一相以無數孤立小液滴的形式分散于另一個連續相中,孤立小液滴的大小一般為直徑≤0.2微米(1000微米=1毫米)。研究結果表明,宋元鈞釉連續相的成分含二氧化硅,而孤立相則含氧化鈣和氧化鎂,具有這種顯微結構的釉稱為液-液分相釉,簡稱“分相釉”。
具有藍色乳光現象的分相釉稱為“乳光釉”。鈞臺窯的天青釉就是典型的乳光釉。
其二,在藝術層面,藝術品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滿足人們的某種審美需要和精神需要。藝術品的創造具有自主性、個體性、創造性和不可重復性等屬性,使它與一般商品的批量生產等特點不盡相同,一般商品注重實用,而藝術產品更講究獨創。由于鈞釉對窯爐內氣氛、溫度等非常敏感,因而有“窯變無雙”、“進窯一色,出窯萬彩”之說。生產出每一件珍品,都是一個獨特的創造,這就是鈞窯藝術的獨到之處,也是鈞瓷的魅力所在。因而,鈞瓷問世的千百年來,特別是鈞官窯所生產的貢品由于其精湛的工藝、典雅端莊的造型、精美絕倫的釉色一直為歷代帝王、文人雅士玩賞和珍藏,千載之后仍為世人追仿。同一件鈞瓷,因人的藝術眼光不同和審美意識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所以,觀賞者在觀賞鈞瓷時有更多的自由,讓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縱橫六合。這也如《周易·系辭下》所說:“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相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