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鈞窯釉中的蚯蚓走泥紋
2012/1/28 22:35:37
第六節 鈞窯釉中的蚯蚓走泥紋
鈞瓷古樸典雅的風格、端莊大方的造型、自然天成的窯變色彩,特別是蜿蜒曲折、隱隱約約的蚯蚓走泥紋給鈞瓷增加了十分誘人的魅力,也成了鑒別鈞瓷質量的重要標志。我們在研究制作鈞瓷過程中對鈞瓷的蚯蚓走泥紋做了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現簡述于后。
(1)鈞釉的蚯蚓走泥紋
蚯蚓走泥紋是因鈞瓷釉面上形成的像蚯蚓從泥地上爬過的痕跡而得名,呈現出有別于鈞釉窯變色彩而迂回曲折的紋路,使人們在欣賞鈞瓷自然窯變的同時能夠領略到動靜相生的泥土氣息。
現在人們一般對蚯蚓走泥紋的解釋有三種,其一:因鈞釉釉層特厚,燒窯過程中在低溫時釉層便發生裂紋,經高溫時粘度較低部分釉汁流入空隙填補裂紋所致;其二:蚯蚓走泥紋的形成必須具備的是乳光釉而不是透明釉或其他顏色釉;其三:經過兩次以上施釉。初次施釉必須經過低溫烘烤(溫度恰好能使釉層產生龜裂),再施釉后高溫燒成,即鈞官瓷的兩次施釉,三次燒成之說。而這些年來我們的實踐得出的結論與上述觀點有明顯的不同:1、蚯蚓走泥紋是在釉燒前就有了雛形而并非是來自燒成中生成的釉面裂紋;2、與釉料的組成有一定關系,以透明釉組成的釉料也能形成蚯蚓走泥紋的效果;3、不需要低溫烘烤的三次燒成。下面就我們這些年來的實踐經驗從工藝角度上談一下蚯蚓走泥紋的成因,就教于諸方家,不妥之處,請予斧正。
為了弄清楚鈞釉中的蚯蚓走泥紋的成因,我們考查了很多宋元時期的鈞窯遺址。如神垕的劉莊、王家村窯、萇莊鄉的缸瓷窯、鳩山鄉的官寺窯、磨街鄉的尚溝黃豆村、方崗鄉的東爐窯、文殊鄉的磚橋、郟縣的黃道、寶豐的清涼寺、鶴壁的鶴壁集等鈞窯遺址。這些瓷窯大多屬于一次燒成并有疊燒現象,疊燒原因是為了提高單位體積窯爐的產量,一般以日用品、碗、盤居多。其中劉莊窯和王家村窯的鈞釉制品是經過先素燒后釉燒兩次燒成的工藝過程。劉莊窯場的鈞釉制品工藝之精細,有的可以和鈞臺之鈞官窯相媲美。但以上所有窯廠鈞釉中的蚯蚓走泥紋都比較少見。筆者從收集到的標本中找到了少量有蚯蚓走泥紋的碗盤及連座瓶的殘片,其紋路和“官鈞”的蚯蚓走泥紋一樣美觀。禹州市制藥廠原廠址在鈞臺附近,2004年夏某建筑工程隊在該工地挖地基時也曾出土大量鈞窯殘器,其制品與八卦洞“官鈞”制品基本一致,釉中的蚯蚓走泥紋較多見(制藥廠鈞窯和八卦洞鈞窯兩者的“官鈞”性質將有待以后的考古論證)。為什么民窯中不管是施釉厚、薄或一次、二次燒成蚯蚓走泥紋十分罕見而只有“官鈞”鈞釉中的蚯蚓走泥紋最為多見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通過多年的實踐我們認為:首先是原料的組成及配比,要求釉料組成必須是乳濁釉,以乳光的二液分相鈞釉燒制出的蚯蚓走泥紋的藝術效果較好,透明釉在特定的工藝條件下也能燒出蚯蚓走泥紋來,藝術效果較差。其重要的原因包括以下諸因素:
1.1、釉料細度
“官鈞”制品完全是為了皇室及宦官貴族之需要而制作的,一流的制瓷工匠,精選的制瓷原料是必備條件。其原料之研磨加工、成型、燒成等工藝也是精益求精,不惜代價,而一般的民窯追求制品的實用性,為提高單位窯爐容積的產量、減少加工環節的開支以降低成本,特別是坯、釉料的細度、制坯、修坯等工藝要比“官鈞”粗糙得多。原料的加工、上釉、燒成(包括素燒)等工藝的精細程度才是真正影響鈞釉蚯蚓走泥紋的成因。一般來說釉料越細,蚯蚓走泥紋的分布越密,反之,則較疏,但是生產中應該特別注意的問題是釉料不能過細,釉料過細時,即使能夠形成良好的蚯蚓走泥紋,也會造成滾釉的缺陷,一般來說釉料的細度應控制在250目篩余1%以下為宜。一般“官鈞”施釉是經過先浸釉后刷、涂及抹的過程,施釉后,釉汁中水分被坯體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