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第二章:史海鉤沉——禹州古鈞窯遺址考察紀實
2012/1/28 22:37:20
第一節 禹州古鈞窯遺址考察紀實
禹州是鈞瓷的發祥地。境內鈞窯遺址遍布,其數量之多分布之廣,在全國乃至世界罕有與其匹敵者。
多年來,國內外陶瓷、文物、考古、收藏界等專家學者慕名來禹考察者不可勝計。1950年北京故宮博物院古陶瓷專家陳萬里先生不顧時局動蕩來禹州考察鈞窯,并發表《禹州之行》等重要論文;同院的馮先銘、葉喆民先生,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的李家治、陳顯求先生和山東省硅酸鹽設計院的總工程師劉凱民先生都曾數次來禹考察,并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文及著作。他們對鈞瓷恢復和發展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禹州當地專家學者及鈞窯匠師幾乎都對鈞窯遺址進行過調查研究,其中成就頗大而又全面深入者當屬1964年禹縣人民政府的“鈞瓷史考察組”和1964年至1984年間原禹縣文化館館長曹子元先生的調查。
(1)“鈞瓷史考察組”的調查
1964年,禹縣人民政府根據河南省人民政府的指示成立“鈞瓷史考察組”,要求三年內寫出一部完整的《鈞瓷史》。考察組由4人組成,其中,召集人是禹縣原檔案館館長焦俊昌同志,他負責考察組資料的搜集、歸檔及上下意見的反饋,沒有參加實地考察,當時,在禹縣手工業聯社辦公室工作的王熙兆同志(后任鄭州軍分區副政委現已退休)以其良好的文學素養,任實地考察組長;當時在神垕陶瓷一社辦公室工作的謝相林同志,擅長寫作,負責調查材料的記錄和整理;已故的禹縣國營瓷廠技術員田松山同志,能文能圖,負責整理標本,繪制圖紙;還有一位是史維組同志(殘疾軍人),當時也在神垕陶瓷一社辦公室工作,雖非考察組成員,但他不顧自身殘疾和嚴重哮喘,毅然隨考察組并肩作戰,也做出了貢獻。
考察組為了取得第一手資料,于1964年8月8日開始,共歷時5個月,對全縣境內古鈞窯遺址進行了一次全方位考察。
在經費緊缺、交通不便、設備簡陋的情況下,考察組成員不辭辛苦僅靠一部老式相機和一張禹縣地圖徒步而行,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早出晚歸,走遍了禹縣每個角落,終于梳理出了鈞窯發展的脈絡。從中發現的96處窯址除少數分布在平原外,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山區,散布在蘭河、涌泉河、白峪河、磨街、潘家河、肖河兩岸,皆依山傍水,向陽而建,均享有陶瓷生產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
禹州鈞官窯早為世人所聞,一直是國內外陶瓷界關注的問題,也是考察組考察的重要對象,可是,在考察組對全縣境內的22個公社(當時的行政區劃名稱,后改為鄉鎮)古窯址的考察過程中,采集到的鈞瓷標本多為天藍、月白的民用鈞瓷釉色,從未發現過鈞官窯遺跡。鈞官窯的具體位置一直困惑著考察組。直至謝相林先生回禹縣過節的過程中,意外地從外祖父趙立增先生口中得知與鈞臺窯有密切關系的王夢蘭先生。王先生解放前曾從事古董買賣生意,閱歷頗豐。謝當即告知考察組成員這一消息。調查組于10月5日拜訪這位老人,老人告訴他們:“這些事說來話長,傳世宋鈞燒造窯場不在鄉下,就在城內。侵華的日軍和國民黨都問過我,我都沒有透露給他們。宋朝徽宗設官窯燒造瓷器,窯口在縣城東北角古鈞臺旁的八卦洞附近,也就是傳說中的鈞官窯。”隨即考察組就直奔八卦洞附近進行細致入微的考察,挖掘出了一些鈞窯殘片和窯具,后又得到王夢蘭先生捐獻的10余件瓷片。經過整理于10月中旬赴北京請楊宗安、馮先銘、沈從文先生等著名專家進行鑒定,一致認為:鈞臺窯瓷片價值極高,和北京故宮珍藏的傳世宋鈞屬同一類型。我們得以確認:古鈞臺周邊縣城東北角附近是鈞官窯燒制遺址的所在地。
這一遺址的發現,破解了鈞窯發展史上鈞官窯遺址的千古之謎,震驚了中外陶瓷專家學者,在陶瓷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深遠意義,并為后來鈞窯遺址的發掘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以上材料是根據原“鈞瓷史考察組”成員謝相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